王春金
隨著國家教育部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界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提高學生知識素養的基礎上提高其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素質。那么,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加強中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就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改變從前單一追求地理知識的教學,樹立全面發展觀,不僅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更要健全其人格,提高其道德,強化其應對未來發展的心理素質。在課堂上要深入貫徹素質教育觀,全面提高其整體素質。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知識儲備要求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教育工作也要不斷地改變,新時代的教育不僅需要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地理學科中的各項問題,更要注重其心理素質的養成和提高,以幫助其適應不斷改變不斷發展的新世界。因為,教學的工作是基于學生心理上的積極參與,只有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有效的吸收知識。
例如在“水循環”這一章節中,如果單純將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子里,學生只能是被動的吸收知識。而現代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我們教師不僅注意學生智力的培養,更要加強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意志、學習性格等得到了培養與提高,也一定有助于學生搞好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果。所以說,地理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助于改進德育工作,而且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外活動的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自然素質、社會素質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
二、加強課堂教育滲透,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目標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把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學科教材內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教育。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重大問題,如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自然資源與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生產力發展,地理學發展史,地理名人等。這些內容會對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務實的態度,積極的價值趨向等健康個性產生積極影響,如認識上的突破、態度上的轉變、意志上的錘煉、性格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升華,或從中學到為人做事、與人溝通的本領,從而實現心理教育的功能。所以,地理教師不能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忽視知識本身所含的心理教育功能,要善于挖掘這些心理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態度、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又是構成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有關各國或民族的風土人情等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以及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地理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良好情感。從而達到以愉快的學習心態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此外,發揮地理教師的心理示范作用,對學生心理施加有益影響。作為新世紀的地理教師,不僅要學識出眾、品格高尚,更要心理健康,以良好的自身榜樣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地理教師不僅要不斷提升自我的教育水平,更要積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教育。一名心理健康的地理教師應當具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勤奮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廣泛的興趣、良好的人際適應與交際能力,并以這些心理品質對學生施加有益的影響。總之,通過地理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凈化教學環境,消除教學中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減少和緩解學生的過度緊張、焦慮和煩惱,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進素質教育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利用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實踐活動是種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的地理教學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途徑,能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增強學生思想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和勞動素質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在氣象觀測、野外考察活動或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實際考察、親自調查,可以獲得生動、具體的理解和體驗。這種理解和體驗,一般要比課堂上的閱讀、聽講所得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親切。如通過地理野外實踐活動和地理研究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韌意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養成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隨著同學們廣泛的接觸社會、自然,遇到各種問題,解決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集體活動中培養的群體協助意識和合作精神,是今后科學研究創造過程中所必備的條件。
所以,地理教師在教學上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將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其次是完善自身,以榜樣的力量在課堂中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影響,在事件中也要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通過地理教學,真正讓使學生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