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勝
課堂教學提問的意義和價值,這里就不贅述了。我們先來看一看部分老師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設計:
課堂教學提問1: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問題背景:這是一位老師在上《濟南的冬天》時,按自己的教學思路,先從字詞講起,再圍繞景物描寫講到濟南冬天的特征,最后提出這一問題。
課堂教學提問2:同學們,你們談談如何讀詩歌?
問題背景:這位老師上的課文是余光中的《鄉愁》,老師一上來告訴完學生上課內容后,緊跟著就問學生這個問題。
課堂教學提問3:同學們,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問題背景:這是一位老師在上冰心先生的散文詩《荷葉 母親》時,就文章內容學習提出的問題。同樣的,在聽一位老師上《夏感》時,也問過類似的問題——想一想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類似的問題,在目前教師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問的是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結合老師的教學思路,我們似曾相識,這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思路,先從課文的字詞學起,再到內容,最后到情感,一個方面一個板塊。初看起來,這樣的安排似乎并無不妥,且清清爽爽,思路清晰。但細細揣摩,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這種問法,是作為課堂教學的銜接語言或過渡性問語,作為下一環節教學的提示性語言,也未嘗不可;如果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問題,那就存在很大的誤區,極容易讓老師和學生對文章情感的分析落空。我們現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分析情感時為情感而情感,將文章的情感分析游離于文章的語言品析之外。步根海老師指出,凡是語言的,其背后就一定是情感的,一定是人文的。這句話也就點明了情感教學的方向和立腳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千萬不要把情感分析問題簡單化。就拿《濟南的冬天》來說,有這么一句“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句中其實就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像這樣的語言文中俯拾皆是。所以情感分析問題的提出和評析都不能憑空。
第二個問題,老師問學生如何讀詩歌,作為課堂教學用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因為在課文學習之前提的問題,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引領作用,所以我把它看成是主要的問題,如果問得太大、太空,很容易讓學生不知所措,不明所以。
第三個問題,其實老師設計的目的在于感知課文的內容。“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是新課程標準初中階段目標之一,但我認為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文章體式來設計具體的問題。比如,記事類為主的文章,老師應明確提問“這篇文章寫了哪幾件事”,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幾件事的內容;寫景類的文章,老師應明確提問“本文寫了哪些景?”等等。這樣,問題明確而有指向性。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具體到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課堂提問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針對具體語用環境開展教學的技術活。所以曹勇軍老師曾指出,“看你問幾個問題,就知道你水有多深。”
王艷華老師《斑羚飛渡》文章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中有幾個教學問題設計得很好。列舉如下:
1.在“揭示課題”環節,老師問“從課題中,你讀出了什么?”
2.在“整體感知”環節,老師問“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幾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p>
3.在“深入研讀”環節,老師問“故事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為什么?”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帶有極強的激趣性,能激發學生思維,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和研討文章的標題。第二個問題指向性明確,目的、任務清楚,要求也較到位。第三個問題空間性很大,語言教學落實性較強,符合新課程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同時也符合語文學科注重言語學習的趨勢。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和思路:
1.課堂教學提問應有明晰的目標意識。
2.課堂教學提問的內容應有準確的指向性。
3.教學提問的問題一定要回歸文本學習本身。
4.主要問題設計應有一定的關聯性,貫穿教學流程。
5.課堂教學追問應有啟發性和點撥作用。
課堂有效提問,國際培訓、績效、教學委員會2004年新修訂頒布了能力標準,其中關于有效提問有以下要求:
1.提出清晰和恰當的問題。
2.有效跟進學習者所提問題。
3.使用多樣的問題類型和問題層次。
4.提出并重新引導到那些促進學習的問題。
5.用問題激發和引導討論。
6.以回答問題來連接學習活動。
關于教學主問題設計,鄭桂華老師提出“核心問題設計”的思想,“核心問題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鑰匙,也是一堂課教學價值的依托,還可能是教學的切入點,它針對本堂課的重點目標,統領課堂提問的主要問題,貫穿課堂流程?!编嵗蠋熍e了一個例子:
如《最后一片葉子》,核心問題可以確定為“貝爾曼是怎樣一個人”,這個問題能夠統領“在蘇、瓊珊眼中,貝爾蒙是怎樣的人?”“一般在畫家眼中,貝爾蒙是怎樣的人?”“在你的眼中,貝爾蒙是怎樣的人?”“作者是怎樣刻畫貝爾蒙形象的?”等系列問題。
關于課堂教學點撥式提問,我們先來看一位老師的《白鵝》教學片段:
師: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稱呼白鵝的呢?
生:我們這位鵝老爺。
師:老爺是什么人?
生:當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師:嗯,有道理。經商的也可以說老爺。無論哪種情形,老爺都是一個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強的人,是古時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者把這樣的稱呼送給了一只白鵝,怎么理解呢?
生:白鵝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鵝有身份。
生:顯得很親熱。
師:都說得不錯。同學們再想想老爺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擁的,威風凜凜的,架子十足,鵝與這些有關系嗎?
生:白鵝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鵝傲慢。
師:很好。以前的老爺主要是用來尊稱家里最重要的貢獻最大的人,現在生活中我們稱誰為老爺,一定是生活優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老爺的稱呼,除了表現了白鵝的傲慢,從這樣的稱呼里,我們還可以看出作者對白鵝的親眤。還有別的這樣的有趣的句子嗎?
生:“鵝則對于無論何人都是厲聲呵斥?!?/p>
師:哦,鵝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氣。
生齊笑。
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引導學生準確體會“鵝老爺”的形象,分別有三次點撥式提問,層層深入,要言不繁,學生也在老師的引領下真切感受到白鵝“傲慢”的形象特點,同時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這種稱呼背后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另外要指出的是,課堂教學點撥式提問,關鍵在點撥,點撥式提問往往在學生思維達不到、夠不著的地方,老師適時適度的引導。
關于課堂教學追問。
課堂教學追問,是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或語言的感悟不夠深入時教師有意實施的。有效的課堂教學追問往往能使語文教學落到實處,也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平添許多生成的樂趣。
胡明道老師在講授《皇帝的新裝》時,以學生“對對碰”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分為“大臣組”與“皇帝組”開展交流:
生1:請問皇帝,你怎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布料?
師:問得好,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皇帝組誰回答?
生2:我想去,又怕看不見,別人說我愚蠢,于是我就派你去了。
師:哦?你是從文中哪一句甚至哪個詞看出來的?大臣組對皇帝組的回應滿意不滿意?(眾生:不滿意?。┠钦l來幫幫?
生3: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織得怎樣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就不敢去了。我們覺得“不大自然”這人詞寫得好,表明你心里是虛的。但后來你又覺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覺得“比較妥當”的辦法是派我去,“比較妥當”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一般情況下,老師在組織課堂討論學習時,學生的討論話題或內容容易浮于表面,深入不到文本中間去,但胡老師在這個片段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利用追問的方式——“從文中哪一句甚至哪個詞看出來的”,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文本語言的捕捉。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魅力就在“提問”之間,課堂教學提問,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自追自問的能力和意識,并由此內化為生命中的自覺行動,最終達到‘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境地”。
【參考文獻】
[1] 王艷華. 斑羚飛渡,《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2011.(6).
[2] 鄭桂華 著. 語文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P72.
[3] 夏崢嶸. 于語言細微處見語文精神,《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1).
[4] 李光. 有效“追問”:讓“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10).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