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駿
對于學生而言,高中教學中地理課程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究其根源,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培養出良好的認知方法,無法對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而在高中地理課堂作業的設計上,如果能夠加強對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的培養,就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方法和學習方法,并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智力,那么,在地理課堂作業中如何加強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呢?
一、改變傳統的地理課堂作業設計思路
傳統的地理作業一般都比較重視考察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能力和記憶能力,這種作業只能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死的印象,而不能幫助他們培養出活的方法。這種傳統的課堂作業設計思路也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成為了知識的被動記憶者而不是主動獲取者。在作業完成后,學生也無法總結出作業中的各種解決方法。所以,在地理課堂作業的設計上要充分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認知方法的培養,特別是地理空間能力的培養,這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的知識有一個大致的思路,對于其衍生出來的各種知識,學生也能夠迅速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歐洲地理”這一章節中,在課堂作業的布置上可以通過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回憶歐洲各名山大川的所處位置和主要國家的所處位置以及經緯度位置,使學生對于歐洲地理能夠形成初步的認知,并能夠在腦中有一個大致的模型,然后通過其他作業強化學生的這個模型,最終讓這個空間模型能夠深入學生的心中,強化學生對于該章節內容的消化吸收,學生在其中也培養了這種空間想象的能力和方法,能在其他章節的學習中很好地運用,取得良好效果。
二、加強直觀教學基礎上的作業設計
直觀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直接的使用直觀圖像,學生通過對這些圖像的認知,把知識變抽象化為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對知識形成圖片認識,當學生進行作業時便能不斷的強化這種認識。伴隨著我國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進步,直觀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大學校的重視和使用,而顯影技術的提升就很好的為直觀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直觀教學主要分為模像教學和實物教學這兩種教學方式。而在課堂作業的布置上也可以與直觀教學的觀念結合在一起,通過直觀教學形成地理空間的第一層印象,再通過課堂作業形成第二層印象,最后通過復習完成印象的強化,這樣就能使學習效果逐漸提高。
例如:在《地球儀》這一章節的課堂作業布置當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人配備一個地球儀,而作業的內容就是寫一篇關于地球儀的小作文。從而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球儀的形狀、經緯分布、半球分布、溫度帶分布、大洲大洋分布等等,學生在對地球儀在腦海中形成一層印象后,再聯想到地球,使學生對于整個地球的空間分布有了認識。這種認識不僅加強了學生對于該章節的認識理解,也簡化了地球分布知識的記憶,提升了學生對于地球的探索欲,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記憶的方法,在未來其他章節的教學上也減少了難度。
三、以學生想象力為基礎的作業設計
地理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學學科,在地理的學習上單純的認真記憶和刻苦復習并不是那么的有效果,其原因是地理的記憶內容眾多,如果沒有良好的記憶方法和認知方法,就是再刻苦也很難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這種良好的記憶方法便是想象和聯想。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特別要注意對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想象力的培養不是短期能夠形成的,需要長期的鞏固和鍛煉,所以,在日常作業的布置上就需要加強學生的地理空間想象力。地理想象就是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客觀反映,一般分為再造地理想象和創造性地理想象兩種。再造地理想象就是通過地理模型和圖像的記憶,然后在腦海中形成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地理現象的發展;創造地理想象就是根據客觀上存在的各種地理形象,在腦海中虛構出不真實的各種地理現象和地理分布形象。在實際地理的表象的基礎上,通過類比指出異同,引起聯想而形成一種新的地理形象。運用分析的方法。就是在過去已有的某種比較復雜的綜合性的表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指出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形成各個部分的形象。運用綜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重視已有的若干單獨的地理對象的形象,然后把這些單獨形象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地理綜合體的形象。
例如在“中國主要河流”的課堂作業中就可以應用這一方法。在這一章節,可以讓學生繪制出中國主要河流的形象和地理分布,通過對于中國各省圖像的聯系,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中國水文地質全貌,通過這種作業布置能夠加強學生對于中國河流的形態、跨省、經緯度等的分布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地理模型和圖像,然后通過對圖像的回憶在腦海中形成中國主要河流的地理分布和現象,實現這一章節的徹底把握。
總的來說,地理課堂作業的布置是學生鞏固地理學習內容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的一個方法。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后,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單純強化學生知識記憶的舊思路,加強對于學生想象力和聯想能力的培養,使其對所學內容都能有很好的腦中印象,對于新內容也能及時地吸收和記憶,最終實現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為學生未來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