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來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難以深入理解物理概念,他們很容易在應用時把物理概念弄錯,他們不能靈活應用學過的公式,有時甚至不知道哪些問題需要用哪些公式解決;也不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比如學生看到一張稍微復雜一點的電路圖,立刻就會覺得很困難,從而不愿意主動琢磨電路圖中的知識。這都是因為學生的物理知識沒有系統化。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物理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樹立數學建模思想,讓他們能有效整理學過的知識。
一、建模思想的概念
數學建模是指從抽象的高度理解事物、從事物的過程中歸納出規律、將規律應用在與之相關的事情上。這實際是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分類化的思想,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學生才能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高中物理建模思想訓練的應用
1.引導學生抽象觀察事物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件事物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使用情境導入法、實驗說明法等等。如果學生沒有建立數學建模的思想,一般會關注:有一件事情發生了、這件事很有趣、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種感性的認知會使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膚淺化,所謂的數學建模思想則是要求學生用高度抽象的思想去看待問題,通過初步的觀察建立起科學的假設、并能用抽象的方法建立起科學的猜想,這是探索物理的初步。
比如在“電磁感應”實驗中,在電流表兩端接上電圈組成閉合電路,通電后在線圈中插入和拔出磁鐵,會發現電流表的指針發生了偏轉,于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一現象的原因,然后共同找到答案:磁鐵在線圈中運動能產生電流。
2.引導學生掌握事情的規律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物理時,會發現學生沒有追究事情實質的意識,他們習慣于等待教師告訴他們知識的要點、公式或者應用方法,他們不愿思索,只愿作簡單的“抄寫員”。因此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建立抽象看問題的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科學的規律。比如在“電磁感應”實驗中,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實驗,A組從S級放入線圈,B組從N級,結果如下表:
A組(S級)
B組(N級)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組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當磁鐵相對于電圈運動時,會產生電流,反之,不會產生電流。
3.引導學生應用總結的規律
在數學模型的思想中,學生要通過已經掌握的規律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數學模型要能概括與之相關的一切事物。所謂的物理定律,實際上就是科學家自己總結的物理模型。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建立起模型,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驗證建立起來的模型,如果這個數學模型在實際應用中與理論有偏差,則該模型有偏差,學生就必須要修正這個模型。
比如在對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實驗中,學生可以觀察到當導體移動時電流表會發生偏轉,即產生電流,但是不是導體任何方向的移動都能產生電流呢?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
由上表可知,只有在導體左右平移切割磁感線時,才會產生電流。這就是對已經建立起來的模型進行驗證和補充的結果。
三、高中物理建模思想培養的優勢
1.讓學生以科學的思維學習物理
部分高中生會感覺物理學習非常困難,這是由于他們對物理的學習還停留在感性的認知上。物理是一門高度抽象、高度理性、高度科學的知識。比如一個“電磁感應”現象,它日后就會涉及到電路圖的設計運行結果,學生如果在“電磁感應”的課程中沒有透徹地掌握知識,那么往后觀察和分析電路圖時就更不知道如何看待抽象的電路圖。因此,教師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首先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生只有先鍛煉好思維能力,才有利于將來的學習。
2.讓學生樹立自主探索的思想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雖然也會讓學生探索物理的知識,但那時學生能探索的范圍是有限的、探索的方法是固定的、探索的成果是已知的。建模的思想是一種自主探索科學的思想,學生以此思路學習物理,自己去探索大量的物理現象,透過具體的現象找到真正的規律,從而完成建模。這個數學模型是學生自己建立的、“獨一無二”的數學模型,它有可能與物理科學家的見解相同,也可能不同。然而學生只有在不斷的探索中才能找出知識的“真相”,這正是新課改中要求的教學目標。
3.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非常被動,所以對學生來說,學習物理的意義就是吸收課本上的知識,因此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不大。建模思想則是讓學生直接去探索物理這門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大量的科學現象、會遇到很多的“未知”,學生需要自主研究很多的問題。他們不僅要閱讀課本去理解新的物理知識,有時還需要閱讀其它物理讀物等才能理解新的物理現象。自主的學習方式、廣闊的學習空間、自己決定學習層次等,都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從“電磁感應”的教學中看到建模思想給學生學習物理帶來的優勢,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培養建模思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