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維華
摘要:部分課堂雖精心準備,但時有“斷片”、“冷場”現象。文章指出:若抓住問題設置的要點,把握好幾個尺度,具備實際可操作性,用興趣作支點,思維容量作支撐,注重問題的連續性和梯度,配合富有魅力的語言,抓住動態生成性問題,科學設置,可以“問”出精彩課堂。
關鍵詞:課堂教學;冷場;設置問題;問出精彩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5-0040-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5.014
近期筆者有幸參加了市青年教師化學優質課比賽,結合平時一些觀摩課,進行對比反思,發現目前一些課堂較多的教學行為是:關注概念的形成建立;強調創新探究過程;注重難點突破;精工板書設計;細心引導學生回顧總結,甚至預留下節課的懸念。看似完整無缺,可實際教學中,部分課堂本欲營造的氣氛難以形成,時有“冷場”、“斷片”或答非所問的現象,使上課的“泰囧”,聽課的糾結,更別說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為何夫子能使學生欲罷不能?為何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節課總有一段“人在囧途”?
回顧分析,其實有的課堂也就少數關鍵環節問題設置欠妥,如有幾個恰到好處的問題點一點,重點就突顯;引一引,內容過度自然呈現;帶一帶,高潮也就到了。那么作為課堂主導,“穿針引線”的教師,該如何設置恰當的問題,呈現精彩課堂?
一、設置問題要把握幾個尺度
1. 研讀教材內容,執行大綱要求,準確定位問題設置的深度
認真研讀教學大綱,讀懂、理解并準確把握,最終實際運用,是達成教學活動目標的先決條件。挖掘過深,人為添加學習難度,造成學習困難,無益于調動學習積極性;解讀過分膚淺,停滯于表象,猶如隔靴抓癢,不能揭示真諦,因此問題設置的深度是否恰當,可謂教學關鍵環節。大綱具體指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因此,應依據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對主題、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針對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不同階段,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例如,‘酸的概念的學習,就可以整體設計為四個階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在‘金屬與酸的反應學習中,要求‘了解鋅、鐵、鎂與稀硫酸的反應;在‘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學習中,要求‘初步認識酸的性質;在‘溶液酸堿性學習中,要求‘了解用pH試紙檢驗溶液酸堿性的方法,從而達到對酸的概念的初步認識。”[1]從要求知道酸的概念到了解、初步認識酸的性質,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測定酸的pH的方法,明確規定了問題設置具體深度,只有讀懂、理解才有合理的運用。超綱要求,定位過深,必導致更多學困生的產生,“冷場”的教學情景頻現,精彩課堂只能成為“水中月”。
2. 熟悉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就船下篙,精心把握問題設置的高度
新課標指出:“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心理發展水平和全面發展的需求選擇化學課程內容,力求反映化學學科的特點。”故問題設置應力求從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出發,結合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船下篙,不能想當然地對學生進行進程式的提問。要考慮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注意其它學科內容的存在,不重視“最近發展區域”,會出現問題設置忽難忽易。難的,現有知識技能層面回答不了;簡單的,情感態度上不愿回答,導致課堂出現“斷片”現象,氣氛沉悶。可有些不明就里的教師還主觀一頭熱,感嘆我準備得如此“充分”,講得如此精彩,你卻無動于衷。殊不知忽視主體認知水平,不考慮學生情感態度,必然無法激發學習興趣,不能調動積極性,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注定終將走向平庸。
要讓學生“蹦一蹦,可以碰;跳一跳,夠得到。”形象地指明問題設置的高度,實際教學也應該設置可以“碰到、夠到”的一類問題,但火候掌握不當,出現不著邊際的提問,讓學生一頭霧水,則實現精彩課堂又如“鏡中花”了。
此次比賽為《原子的結構》同課異構。有的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做了不少多媒體課件,探討了從道爾頓提出原子論,湯姆生發現電子及假設的電子分布模型,最后到盧瑟福的a離子散射實驗,可謂系統地介紹了人類研究原子的歷程。雖用多媒體呈現,有一定的趣味性,可難度也不低,咋一聽,似有到了高中課堂的感覺,有超越大綱對初中生的要求僅是“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嫌疑。筆者備課時注意到初二物理已經介紹了原子的構成,研究調查之后發現,我校初三各班45名學生中有26-30名左右的同學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有20名左右的學生知道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甚至知道更小的粒子夸克;還有不少學生知道原子中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原子對外不顯電性,但鮮有學生知道原子中哪種粒子帶正電或負電,更解釋不了原子對外為何不顯電性。基于此筆者在進入新授課時,做了大膽的問題設置:“請同學們利用初中物理所學有關原子知識,寫出原子由哪些粒子構成?”一下設定了一個讓人頗感意外且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借班上課,沒有預習,不看課本,學生能寫出來嗎?由于有調研,立足了其他學科因素,不少學生不僅寫出,還對一些寫得有缺陷的答案進行了討論修正。學生興趣濃,參與度高,師生雙邊活動多,課堂氣氛活躍,再借助多媒體呈現粒子動畫和相關科學家的圖像(初二物理教材上有),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對原子構成的理解,也輕松知道了粒子帶電狀況,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也“水到渠成”。正是源于熟悉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重視了“最近發展區域”,才很好地把握了問題設置的高度,呈現了那一刻的精彩。
3. 鉆研、解讀知識重點、難點——明確設置問題的準確度
問題設置須開門見山地明確要講授的內容,“一針見血”地確定問題指向。有些老師總是責怪學生答非所問,答案離題萬里。其實更多的時候,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學生為何“跑題”?即使只有一小部分,都有問題設置不夠明確、準確的嫌疑,只有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的提問,才會使學生不知所指,無從下手,終將無法回答或“詞不達意”。解決此類問題,貌似簡單,多數教師常選擇簡單復述一下,但重復僅僅是讓學生多聽了一遍模糊問題,并沒有使問題指向變準確。如何迅速開“門”,學生更快見到“山”,教師應立即調整問法,抓住要點明確指向,用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靈活處理。當然這種能力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和提高,課前有自主鉆研意識,課后有反思推敲習慣,深入懂得明確問題設置和準確度的重要性。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學會反思,才能施以巧問,也才能問得準確、明確。
例如,提問“請同學說說原子的結構或構成?”但原子結構與構成是側重點不同的兩個概念。原子結構不僅僅包含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種類、數量關系,也強調質子、中子構成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能量不同而分層圍繞原子核運動的動態因素;而原子的構成是指質子、中子構成原子核,電子和原子核共同構成原子,強調原子中粒子種類、數目關系,可以說“構成”包含于“結構”,教師自身若沒有搞清楚知識點細微區別,也就難怪學生“答非所問”。
二、設置問題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引領者,但有的教師僅充當了一只傳聲筒,教學一板一腔,沒有任何“漣漪”,可有的教師卻把課堂吆喝得“風生水起”,為何現象如此迥異?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像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溪流”是緩慢流動于無形,還是飛流直下激情四射,除了與教師個性有關,也取決于問題設置是否易操作,實際教學中只有學生向往,充滿積極思維的課堂,才不會平凡。
1. 盡量以興趣和實際作為設計問題的支點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的學習情景,不僅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也有效激發著學習興趣,最終為理解、掌握和運用提供契機。新課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堂活動次數已逐漸變多,一節課堂能否出彩,關鍵在于能不能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質,設置調動好奇心、激發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優質”問題。如氧氣、鐵絲都是常見物質,已有的認知基礎,思維的慣性,鐵不可以燃燒,可神奇的氧氣卻讓鐵絲劇烈燃燒且火星四射,“風景獨好”。提問:“鐵絲為啥也能燃燒?‘普通的物質今天為何多了許多‘神奇?”學生驚訝之余,主動性、積極性自然釋放。可見有了興趣和實際作為設計問題的支點,學生參與熱情必然高漲。當然有時也可以采用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等多種媒體,還原實際,激發興趣。如在有關“元素”教學中展示地殼、海水和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含量表;在有關“化學與材料”的教學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以及各種現代新材料的圖片或實物;在有關“環境保護”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影像和圖片資料等,強化感官刺激,驅動好奇心,引導積極思維意愿。
2. 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為支撐
這邊教師還沒問完,那邊結果已經知曉,這種缺少思維容量的提問會使課堂變得空洞。形式上機械完成了一次師生互動,看似熱鬧,但從學生僵硬的表情不難看出缺少學習需要的想象力,無益于提高能力、思維活躍度,因此設置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思維容量為支撐。當然所謂思維容量是指思維的深廣度水平。從思維方向來看,它應該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因為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思維活動持久地進行;從思維力度來看,它該是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再現問題,如果學生將記憶中的思維信息原封不動的提取就能解答,該問題就沒有什么思考價值。從問題的表現形式來看,思維容量較大的問題大多是以“為什么、”“怎樣”、“如何”等啟示性語言開頭的問題,而非諸如“是不是”、“是什么”這樣簡單回憶再現的問題。[2]如“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選擇固體大理石和液體稀鹽酸行不行?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發生裝置能不能制取二氧化碳?” 改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如何選擇裝置和藥品?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發生裝置為何能制取二氧化碳?”改進后的問題不再是簡單判斷,還需要知道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即藥品狀態和反應條件,并能進行簡單的知識遷移運用,具有一定深度和思維容量,對于青春年少、情感豐富、敢于想象的中學生,也就有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和廣度,有了興趣的載體,樂于去思考,去感受知識獲取的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驗成功,體現價值。
3. 問題設置要有連續性和梯度
知識獲取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在尋求解決問題矛盾的方法中,層層深化不斷推進、加深,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獲得并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故問題的設置要有連續性,即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有追問下一問題的原動力。當問題本身不具備激發進一步思考的意愿時,將會打斷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影響思維的深度,易使思維陷入無序狀態。同時問題的呈現也要有梯度,遞進式的導出,易形成清晰的思路,可持續激發學生思考,獲取成就感、滿足感,從而減少由學習枯燥導致的厭煩情緒,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科學的知識脈絡和框架體系,提高掌握效率。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的泰然。如就實驗講解燃燒條件時,提問:“實驗中只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可推測燃燒需要哪些條件?”這種問法語言單調平直,無興趣激發點支撐,沒有追問,缺少遞進,指向籠統,感覺索然無味,連實驗應有的激趣功能似乎也“杳無蹤跡”。若改成“對比水下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白磷,為何水下的白磷不燃燒?都是可燃物,同一張銅片上的紅磷和白磷,紅磷為何卻不燃燒?”這種立足實驗,對比式提問,條理清楚,學生可輕松得出結論。“白磷在水下可以燃燒否?如果能該怎么操作?”這種追問,是前面問題的連續,雖要求提高,難度加大,但更強的趣味性和思維的連續性,使實際教學中的學生熱衷此道,搶著思考回答。反之,如果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辦事,全憑自己一張嘴決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這種無序雜亂的課堂,遲早會“人在囧途”。
三、設置問題要考慮語言表述技巧
孟子曰:“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教師的言語,簡潔而通達,精微而完美。“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而營造氛圍時,教師的語言又需要一定的表述技巧。
1. 語言要有鋪墊和自然的過度
設置的問題能否自動呈現,問題之間能否自然過渡銜接,必要的語言鋪墊語氣過渡不可或缺。“好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富有魅力的語言,能把教學內容化作一股清泉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的問題情境,自主地對問題感興趣,自動達到啟發思維,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如《金屬性質》新課引入:向學生展示傳遞幾根銹鐵釘,提問:看到鐵釘表面有什么現象?學生:鐵釘生銹了。教師從手上摘下戒指給學生展示:這是老師的婚戒,我們看到什么現象?學生:金光閃閃,沒銹。兩種金屬出現的現象為何不同?學生:金屬的化學性質不同。雖是樸實無華的語言,但循循善誘,加上“煽情”地用貴重的“婚戒”做道具,學生在情感上信任、感動之余,課堂悄無聲息地自然過渡到新課內容“金屬的性質”。
2. 語言要有激情的渲染、引導
反思有些課堂,其實問題設置得很好,準確、新穎,但教者“平淡無奇”的讀書式提問卻致功虧一簣。如何通過強調語言中的重點,包括必要夸張的語氣和激情的渲染,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思考并成功解決問題的關鍵。如微觀世界的原子,肉眼看不到,所做的研究大都基于想象、推理,這就要培養學生有充分的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不能把原子誤導為好像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形成錯誤印象原子好大。為了強調原子小,筆者設置了問題:“肉眼看不到細菌——這是為什么?”語氣重點強調“看不到”、“為什么?”“普通光學顯微鏡可以輕松看到細菌,但仍看不到原子,這又是為什么?”語氣重點“又是為什么?”連續的語氣強調,造出一種課堂氣勢,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反之語氣平和,沒有激情,效果就大為降低。夸美紐斯曾形象指出:“一個能夠動聽明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應該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
四、注重生成性問題的靈活處理和應變能力培養,展現教師魅力
精彩的課堂本是一個“活”課堂,但再精心的鉆研,再充分的預設,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出現一些生成性問題是必然的,我們不能因此畏懼,而是要有捕捉生成性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所謂“生成性”是相對于預設性而言的。“不可預設性”是生成性教學最為明顯的特征。課堂“生成性”教學就是教學活動前不可預設的,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它更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它是在師生共同交往中產生的情境、問題等,如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甚至是不曾料到的意外等。它追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主動學習,它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對學習材料進行靈活處理,對教學方案進行隨機應變,強調學習的自主建構,教學的動態生成。[3]基于生成性問題乃教學過程中正常現象,我們要有直面意外的思想準備,也讓學生認識知識獲得的艱難、曲折,要積累、擁有處理動態生成性問題的經驗,立足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因勢利導,用睿智去機動靈活地處理,巧妙的提問,由意外的問題打造特別的效果,打造精彩片段,展現教師應變能力,彰顯個性魅力。隨意的、缺少準備的粗糙解答或“滑過”不解答,也許一節精心準備的課堂,因此就功虧一簣,甚至成為明顯的瑕疵,也與精彩的剎那失之交臂。
張楚廷先生說過:“教學,從根本上說,是思考著的教學引導著學生思考,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動教師思考。而這一過程中,問題是最好的營養劑。”因此只有精心、精準設置問題,巧妙呈現,才能讓學生汲取到營養;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也才能用教師的思想點燃“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噴發出美麗的“火焰”,呈現出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4
[2] 畢華林,辛本春. 促進“觀念建構”的化學教學策略 [J].中學化學教與學,2011,(7):22
[3] 葉林美. 化學課堂“生成性”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 化學教學,2009,(8):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