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應該重視微信公眾號的媒體屬性,微信也要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
2013年是自媒體發生大爆炸的一年。
“如果有100個粉絲,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個,你就是一個布告欄;超過1萬個,你就是一本雜志;超過10萬個,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個,你就成了一家電視臺。”這是犀牛財經自媒體聯盟(以下簡稱“犀牛財經”)在2013年犀牛財經自媒體盛典上發布的《自媒體公信力宣言》中的一小段,正是自媒體與官方媒體之間微妙關系的真實寫照。
犀牛財經聯盟于2013年5月份成立,依托于瞭望全媒體公司。在談起當初為何決定成立聯盟的時候,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常務副總編輯吳亮對《東方企業家》說:“在微信最初興起的時候,我們就很看好,覺得微信的影響力很大,我們更應該重視微信公眾號的媒體屬性,微信也要要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成立了新華社旗下的犀牛聯盟,也是為了給大家提供正能量。”
在成立之后僅三個月,聯盟驕傲地宣布,在未來3年內,將依托瞭望全媒體公司遍布全國的廣告銷售體系,向“犀牛聯盟”旗下的自媒體賬號投放不低于2000萬元的整合營銷費用,客戶涵蓋國內外眾多知名廠商。這個數字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刷新了聯盟公眾號的簽約扶持費用。
成立至今,犀牛財經一共聚集了90個左右的微信公眾號,覆蓋了投資、管理、科技、生活等諸多領域,吸引了200萬左右的高端財經人群。這些公眾號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必須要遵守底線,有較高的專業度,內容一定要原創,一般是該垂直行業的前五名”,最終入選犀牛財經。吳亮希望借此機會,能夠聚集一批媒體經營和研究方面的人才,共同就一個話題進行傳播調查,他表示也愿意分享瞭望智庫的研究資源,“實際上就是資源共享,如平臺、專家、人脈等的種種資源”。
而在2014年的二三月份,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又發起了犀牛法人號聯盟,該聯盟主要是組織、維護、管理的媒體、官方機構、團體組織等官方互動服務平臺,在傳統媒體合作形式的基礎上,建立并增強互動性和市場化都更強的新媒體合作組織。“我們要把法人微信號做強做大,做成聯合機制,媒體類辦的法人號做強做大,發揮正能量的作用,這是國家需要的,也是媒體需要的。”吳亮如是說。
作為聯盟,商業化幾乎是一個必須的選擇,犀牛財經也不例外。但《財經國家周刊》新媒體中心主任、犀牛財經CEO慈冰并不愿意透露目前犀牛財經的廣告收入,只是說“廣告收益很好”,他告訴記者,“廣告分發是其他聯盟主要的事情,我們也在做,但這個并不是唯一的,而且不是長期可持續的。因此我們正在探索其他的方式方法,比如犀牛電商,5月份就可以見到效果。”
在慈冰看來,最重要的是微信的功能,必須通過數據挖掘來梳理傳遞信息所到達的受眾和粉絲,然后將其商業化。“微信本身是一個平臺和載體,要利用好,要跟粉絲有更好的溝通,從線上引導到線下。在這方面,我們走得比較靠前,有之前一段時間的發展和經驗總結,就可以為下一步行動做一個決策。”
慈冰希望,在依靠著新華社的資源和實力的條件下,聯盟成員可以共享資源,共享成長的收益。至于公眾號聯盟的商業化,犀牛財經還在探索的過程中,由線上線下結合的犀牛電商將是現階段重點研究的話題。
目前,犀牛財經的團隊有20人左右,其中一半的人專門負責內容,另一半的人則負責運營和服務。“但目前為止,我們在技術上還很欠缺,希望能夠找到好的年輕的技術人才,幫助我們做數據的挖掘、分析,也可以進一步研發犀牛電商。”吳亮告訴《東方企業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