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走進揚中
從鎮江市出發前往揚中,汽車并未行駛多久,記者便看到了“榮德新能源”、“大全集團”等多家新能源企業佇立在道路兩旁。這番景象不禁讓人覺得,擁有“新能源島”稱號的揚中確實有點名不虛傳的意味。
揚中是長江第二大島,目前擁有智能電氣、新能源、裝備制造三大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比重排名第二,全市工業占比約為20%。這個面積僅有300多平方公里的縣級市現已聚集了40余家光伏、風電新能源企業,其中以光伏為主。實際上,“新能源島”在揚中人眼中,指的即是“光伏島”。
在這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中國光伏行業的三個明星——原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尚德”)董事長施正榮、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華、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楊懷進,他們均是揚中人。2004年,光伏行業首次進入這座島嶼時,施正榮在中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度盛興
揚中的光伏行業起步較早,而江蘇環太集團(下稱“環太集團”)董事長王祿寶則是把光伏產業引進揚中的第一人。早期的環太集團主要做復合肥料,2003年王祿寶在積累雄厚的資金成本后開始轉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他結識了剛回國創業不久的施正榮。施認為,當時國內的光伏電池硅片需求量很大,建議王祿寶可投產單晶硅拉棒和切片。王由此看到曙光,決定投資進入光伏產業。
2004年,在國內硅片市場幾乎被日本企業占據的情況下,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環太硅科技”)成立,成為了國內首家硅切片企業。據王祿寶回憶,那時每天可以切1萬多片125×125mm單晶硅片,價格是25.8元/片,還沒下線,就已經被搶購,市場需求很大。這是揚中市光伏產業的開端。
2007年8月,為進一步擴大國內硅片產能,王祿寶與施正榮合資成立了輝煌硅能源,總投資5億美元,年產硅片1500兆瓦,為國內規模最大。當年的輝煌硅能源打通了從多晶硅、硅片到電池、組件的光伏產業鏈,極大地推動了行業晶硅電池組件價格的降低。
不過,后來由于經營理念不一樣,輝煌硅能源沒過多久便一分為二成環太硅科技和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榮德新能源”)。目前,他們均是揚中新能源的領跑企業。
環太集團帶動了這座城市的光伏產業發展,揚中隨即涌現出一大批中小企業投入光伏配套產業領域。揚中市發展改革和經濟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朱光輝也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2009年是這座小島光伏產業最紅火時期。
據了解,2009年3月,尚德、大全集團、輝煌硅能源三方曾共同簽訂一份多晶硅供貨合同協議。此次光伏“三巨頭”聚首合作,讓揚中這個“光伏島”在產業上的集聚優勢和市場優勢進一步放大。
而且,在尚德、大全集團、輝煌硅能源等光伏產業項目的吸引下,揚中民間資本也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情。投資光伏領域成為揚中民資的新動向,許多企業和個人主動與尚德、大全、輝煌等光伏企業“攀親”,尋求項目合作和產品配套,以期搭上快速發展的“光伏快車”。不僅如此,江蘇境內外很多精明的企業家也紛紛把發展目光聚集到揚中這個“光伏島”,投資太陽能光伏這一新興領域產品。
由此,短短幾年間,當地光伏業經歷滾雪球式發展,迅速膨脹成為揚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這座城市由打造“智能電氣島”逐漸向打造“新能源島”轉變。
經歷寒冬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11年,歐美“雙反”浩蕩來襲,國內光伏產業遭遇“過山車”,市場行情更是快速下降。一年以后,行業產能大量過剩,揚中各家光伏企業均在夾縫中生存。
揚中市統計局于2012年5月底的一份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前四個月揚中光伏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5%,而2012年同期同指標同比則下降了13.4%。該報告直言:“如果大企業能夠勉強度日的話,小企業已無米下鍋”。據了解,榮德新能源原來是給尚德做配套產品的,其50%以上的產品均提供給尚德。在尚德大幅度虧損的情況下,榮德新能源也步履艱難,資金受到很大限度的擠壓。朱光輝也表示,當地光伏焊帶、碳化硅、坩堝等配套產品企業損失尤其慘重。
彼時,揚中新能源產業占比已由原來的20%降至15%。實際上,揚中市在2011年做地方“十二五”發展規劃時,尚有信心讓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產業與傳統的智能電氣產業分庭抗禮,但光伏危機使這一目標的實現受到影響。這座城市亟待產業解救。
首現回暖
終于,在歷經兩年的寒冬期后,國家開始出臺政策以助國內光伏市場啟動。2013年,一攬子并網、補貼配套等政策接連出臺,國家借此強制光伏發電并網,鼓勵行業擴容,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逐漸敞開。
由此,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光伏行業在寒冬期后出現回暖跡象,而這個跡象在揚中市率先顯現。揚中油坊鎮聚集了各類光伏企業22家,去年已實現產值40多億元,占揚中光伏企業的30%左右,這里可以說是揚中光伏產業的一個縮影。油坊鎮經濟服務中心主任趙揣根曾在媒體采訪中公開表示:“今年油坊光伏產業的產值有望達到60億元。”對于這個增長幅度,趙揣根信誓旦旦,“今年光伏產業已經實現了開門紅,今年以來我們同比增長了約30%。”
據揚中市發展改革和經濟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揚中市2013年光伏、風電產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揚中市的光伏產業實現銷售176.1億元,同比增長25.85%。而全市太陽能電池片的產能已達到2GW。
各家企業終于看到解救機會。江蘇尚昆光伏科技集團的負責人在媒體報道中稱,2014年剛開年,在手訂單就已經突破了6000萬。而其余有部分企業甚至表明業務訂單已從年頭排到年尾。王祿寶也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現在的訂單太多了,今年過年我們的職工都沒有放假。”
目前,環太集團的產能達到1300MW,已恢復到原來的90%以上。榮德新能源在大力提高產品合格率的情況下也趁著行業回暖的態勢恢復到了80%左右。揚中一些規模以上的光伏企業在2013年年底出現“復蘇”的現象。
新的擔憂
不過,這并不代表光伏企業敢再冒進擴大產能。若經歷回暖后,行業再度陷入產能過剩,將會重重地打擊或來不及恢復元氣的光伏行業。
此外,今年年初,美國再一次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了“雙反”調查。對此,在經過近兩年的行業洗牌,行業已有觸底反彈趨勢時,各家企業又面臨“恐慌”。曾有專家表示,如果美國裁定征稅,我國光伏業將遭遇全面設限,不少光伏企業的處境將雪上加霜。
實際上,在朱光輝看來,從2013年開始,揚中部分新能源企業再投入光伏產業的欲望已經不是很強烈了。“由于一些中小型企業在2011年把賺的錢都賠光了,所以現在也不會繼續投入,我們政府也不鼓勵。”
也就是說,即便在當前行業回暖的環境下,那些在較難時期中撐不住的中小企業并不會選擇重新開始,留下來的仍然是規模以上的光伏企業在恢復產能。據朱光輝透露,現在發改委去批新項目時已經沒有哪個企業再來申請了。
為此,揚中這個率先出現回暖跡象的地方在訂單大幅增加的表面下似乎是中小企業在退出、規模以上企業在硬撐的尷尬。一方面是對光伏產業將來發展的謹慎,一方面是業內尤其是民營中小型企業對行業的消極態度阻礙這個產業走向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王祿寶表示:“最擔心將來又出現產能大量過剩的情況,所以我們不會擴增產業鏈,否則如果再來一次寒冬的話,后果不堪設想。”這亦是當前揚中政府及新能源企業最為困擾的難題,這座城市正在迎接光伏產業又一個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