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目前,國內出版社普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出版社由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制,組建集團、上市,完全進入市場;二是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紙介質出版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兩大變革直接影響出版業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出版產業的核心生產力——編輯首先面臨這一轉變。要做好當前的出版工作,編輯就要深入認識出版變革,主動調適自身心理,從而在出版實踐中成為轉型的推動者。
一、轉型背景下,編輯心理不適狀態表現
1. 對“傳統深閱讀”前景憂心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將人們與閱讀拉長距離,實體書店里除了教輔圖書和兒童讀物的柜臺前有人頭攢動,其他柜臺的顧客寥寥無幾。人們熱衷于網上閱讀、手機閱讀,瀏覽圖片多于文字,在這些載體上閱讀的也大都是時事新聞、八卦娛樂、旅游休閑和一些速成小說,即所謂的“快餐文化”。而圖書大多生產周期較長,一部書稿必須達到一定的厚度才可稱之為“書”,要想出版,則還要經過嚴格的編校。“快餐文化”與出版業“傳承文化、輸出精品”的職責發生了沖突。前行還是后退?是堅守還是轉型?很多編輯既不愿放棄出版這塊心中的圣地,卻又愈來愈感到自己曲高和寡,徘徊在理想與現實的泥沼中。
2. 對數字出版感到茫然無措
數字技術引發了21世紀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場革命,每個人都不可回避地卷入數字時代的浪潮,傳統出版模式也幾乎被顛覆。首先是出版物載體的轉變,很多出版物僅靠紙質書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配套的光盤、網絡資源隨書可見;電腦、手機、閱讀器、iPad等數字產品成為出版物新的載體,甚至替代某些紙本書。相比紙質閱讀,數碼產品具有容量大、便于攜帶、功能豐富等無可替代的優點,更適合快節奏的現代人。其次,數字技術顛覆了傳統的出版物復制模式。一方面,紙介質出版物的銷量銳減直接導致出版物印數下滑,而出版社要支付更高的單位成本。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使按需印刷成為可能,對于需求小、發行量少的出版物可直接數碼打樣。數字技術使傳統的出版物仿佛沒有了“根”,讓一部分編輯和從業人員不知所措。
3. 對市場化運作準備不足
雖然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要求出版社實行“雙軌制”——事業單位企業運行。但由于事業體制的束縛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保護,出版社改革緩慢。直到現在,相當一部分出版社還是慢節奏、大鍋飯的運行狀態。隨著事業編制人員的轉型和國家對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力度加大,出版社今后必須自給自足,全面進入市場,按企業機制運作,許多老編輯和已經適應出版社以前那種慢節奏的年輕編輯對此則感到陌生,甚至從心理上抵觸。
二、如何應對編輯的心理不適狀態
以上三種心態影響了編輯在出版社轉型過程中工作的開展,非常不利于出版社今后的發展。筆者認為,出版社轉型首要是編輯心態的調適,變被動為主動。
1. 深入理解“出版”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對出版的定義是“把書刊、圖畫、音像制品等編印或制作出來,向公眾發行。” “百度百科”里,出版指通過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在出版專業的教材里,出版是指“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行,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
各種版本的定義都強調兩點,一是內容,二是傳播。相對而言,出版行業的解釋更強調前者,即傳播科學文化和信息。這一解釋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出版內涵。出版傳播的不僅是信息或作品,因為要“傳播”,且傳播的受眾是“公眾”,因此,出版就要肩負起一種社會責任,要傳播有利于提高公眾素質、有利于文化積累和傳承的內容。出版社應是“內容提供商”,“提供內容”才是出版者要做的主業。因為圖書產品的特殊性,出版社更應提供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精品的內容。為了使這些內容感染到更多受眾,我們要尋求更快、更有效的傳播方式。因此,編輯應意識到數字技術的誕生和發展,不僅沒有阻礙出版業的前景,反而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手段。出版的源頭是圖書所載的內容和信息,這既是編輯應掌握的,也是出版社核心的生產內容。
2. 融入時代,融入數字出版
數字技術已深入當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編輯作為文化知識前沿的工作者,更應把這種新的技術、新的時代特征介紹給讀者,反映到出版領域。一是編輯要主動策劃這方面的選題,要把數字技術的最新成果介紹給社會,要把數字技術對社會、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產生的改變和將要產生的影響介紹給讀者;二是編輯要將數字技術應用到圖書出版的各個環節,從選題策劃、組稿、編校、制版、復制到產品營銷、發行,數字技術都大有可為,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節省成本,而且能拉近出版與作者、與讀者、與市場的距離。在國際經濟一體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的當下,編輯要立足本職崗位,放眼國際。要了解國際出版趨勢,關注數字技術,熟悉數字產品,找到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結合點,創新數字出版。
3. 繼承中創新,提升傳統出版
在發達國家,數字出版份額不斷提升,但傳統出版并沒有消失,呈現出并行的態勢。由此預測,我國出版業在未來也將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數字出版份額不斷提升,傳統紙質出版依然保留應有市場,但更專注某些特定的領域,朝著更精致的方向發展。紙質出版物帶給讀者與數字產品不同的閱讀體驗,其產品特性有著數字產品無法替代的特點。因此,編輯在應對數字出版的同時,仍可在傳統出版領域大有作為,在繼承中創新紙質出版,凸顯其特性,使之與時代融為一體。
4. 定位好策劃與文案編輯的職業角色
策劃編輯與文案編輯的分工是出版市場化的必然趨勢。出版社若真正成為企業,獨立運作、自負盈虧,就要有贏得市場的產品。對出版社而言,策劃出好的選題,組織好的稿子是首要前提。只有將策劃從“為人做嫁衣”的傳統編輯職能里獨立出來,編輯才更有精力、時間做好策劃。策劃應成為出版社一個專門崗位,應在出版社的人員結構里占有相當比重。出版社應著力培養一批優秀的策劃編輯,打造一支優秀的產品研發團隊,從而不斷產出好的創意,開發出暢銷和長銷的產品。策劃編輯是市場型編輯,要求具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良好的溝通能力及一定的文字鑒別能力;同時,策劃編輯應有自己所擅長的專業出版領域及對應專業的知識儲備,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選題。
當策劃編輯組了稿子,下一步就是文字加工,這就是文案編輯的職責。文案編輯只對書稿的編校質量負責,文案編輯一般不參與市場調研、作者聯誼、圖書成本核算等外向型的活動。加工書稿是一項必須要靜下心來的工作,編校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過程。出版社專設文案編輯,有助于提高圖書生產效率,提高圖書內容質量。
這樣,在轉型過程中,編輯就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強項給自己定位,找準發力點。但是,策劃編輯與文案編輯的分工不意味著二者互不往來。策劃是組稿的前提,組稿是文字加工的前提,編輯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密切配合。同時,出版社在定崗時,要形成流動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策劃與文案可以互換,當某一崗位的編輯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時或更擅長另一崗位的工作時,可以互相調換。
5. 轉換工作方式,外向發展
在出版社傳統的運行模式里,部門的設置和工作都圍繞書稿加工展開。但真正市場化的企業是外向型的,要求機構設置、人才隊伍也是外向型的,即以市場為主,所有人員都要有商業意識、懂市場。換言之,出版社今后的工作要圍繞市場部門展開。編輯尤其是策劃編輯要與市場營銷人員、發行人員打成一片,保持日常聯系和密切合作,要參與圖書的銷售及圍繞銷售所開展的業務活動,如與發行商、客戶、讀者的聯誼,新書的發布會、座談會、廣告宣傳等,要對自己所編圖書的銷售情況、客戶群體、經濟指標了如指掌。文案編輯也不能囿于書稿加工的“作坊”,要關注并主動參與圖書印前印后等環節,加工出吸引讀者眼球的內容。
體制改革可以從外部促使編輯作出改變,而心理調適則使編輯發自內心地對本職工作充滿信心和激情,會有持續的熱情去投入這份事業。當職業成為自己努力的事業,行業的發展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