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亞麗,甫 鳳,姑力熱巴·買買提
在21世紀,人們面臨著一個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人口老齡化。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78億人,占全球老年人總數的23.6%[1]。我國老齡人口眾多,老齡化速度飛快,給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壓力。在老年人社會養老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我國以往以居家養老為主、政府養老為輔、社會化養老為補充的發展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如今,隨著家庭結構及養老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使機構養老成為當今社會主要的養老發展模式之一。然而,養老機構對于老年人吃好、住好的養老理念已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社會化需求。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互動關系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持與幫助[2,3]。對于老年人而言,人口老齡化改變了他們所處的物質及精神環境,最顯著變化的是老年人來自社會各方面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4]。因此,更有必要了解在烏魯木齊這個具有民族特異性地區的,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現況,探討影響生活社會支持的相關因素,為政府進一步提高養老機構的服務滿意度、改善老年人社會支持等提供理論依據。
1.1 對象 本研究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烏魯木齊12家養老機構,對其符合條件的所有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烏魯木齊市常住人口,登記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人住時間≥6個月;③知情同意并愿意合作者;④簡易智力狀態量表評分>3分。排除標準:①調查期間選擇養老機構以外居住地且離開時間大于1個月的老年人;②身患嚴重疾病,無法完成本次調查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使用量表包括:①一般情況調查表,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以前的職業、疾病狀況等。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5],肖水源教授于1986年編制用于測量個體的社會支持度,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3個維度。量表10個條目得分之和為社會支持總分,66分滿分,其中22分以下者稱低水平社會支持,23分~44分稱中等水平,45分~66分稱高等水平,得分越高,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此量表具有較高信效度,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
1.2.2 調查方法 由工作人員帶領,研究者和經過統一培訓后的調查員,一同進入養老機構進行現場調查,經過調查對象同意,一對一訪談完成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40份,收回問卷433份,有效問卷429份。回收率98.4%,有效率99.1%。
1.2.3 統計學方法 利用EpiData3.1對所有調查數據進行雙錄入并核對,轉入SPSS17.0軟件完成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均數±標準差(±s)、百分比、率或構成比等]、t檢驗、方差分析、秩和檢驗及多元線性回歸進行統計學分析,確定檢驗水準α=0.05。
2.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養老院老年人429人,公立養老機構156人(36.36%),私立養老院機構273人(63.64%);男182人(42.42%),女247人(57.58%);年齡:61歲~95歲(76.86歲±7.94歲),其中61歲~65歲50人(11.66%),66歲~75歲116人(27.04%),76歲~85歲196人(45.69%),86歲~95歲67人(15.62%);民族:漢族261人(60.84%),少數民族168人(39.16%),少數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占66.67%,其他民族有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和滿族,共占33.33%;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22人(51.75%),初中124人(28.90%),高中及中專53人(12.35%),大學及以上30人(7.00%)。
2.2 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狀況 烏魯木齊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總分為17分~47分(30.55分±6.65分)。按評分標準劃分等級顯示,養老機構中,社會支持得分處于低水平老年人56人(13.05%),處于中等水平老年人365人(85.08%),處于高等水平老年人僅8人(1.86%)。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總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其各維度得分(中位數)客觀支持4.00分,主觀支持19.00分,對于支持的利用度7.00分。
2.3 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單因素分析老年人社會支持得分在不同的養老機構性質、性別、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婚姻狀況、子女數曾經從事職業等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多因素分析以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利用度得分為應變量,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多項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篩選出社會支持的主要影響因素為養老機構性質、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曾經從事職業、入住時間、居住方式以及經濟收入,詳見表3。

表3 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3.1 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現狀 社會支持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方面。客觀支持包括直接的物質支援、存在和參與其中的團體關系、社會網絡等客觀可見的實際支持。主觀支持是一種個體被尊重、支持和理解之后感受到的社會情感。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則是個體在社會支持的利用方面存在的差異。本調查發現,養老機構中2/3以上老年人社會支持處于中等水平。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與同住老年人相處漸漸取代了與家人朋友的緊密聯系,社會支持網逐漸縮小。養老機構不僅要關注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狀況,還要維持并增強老人社會支持力度。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是一種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能有效降低應激反應的嚴重程度,而社會支持低下,則會導致個體產生一系列心理相關負性感受,從而使心身健康水平降低,生活滿意度下降[6]。因此,需要養老機構協調和引導,充分發揮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的作用,為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度。
3.2 影響老年人社會支持相關因素分析
3.2.1 養老機構性質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投資主體包括國家、集體和民間,大致可劃分為福利性、非營利性和營利性3種類型,也可分為公立與私立兩種性質養老機構。本研究按公立、私立性質進行老年人社會支持調查,結果發現私立性質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總分顯著高于公立養老機構中居住的老年人。雖然此結果在國內相關研究中很少被提及,但我們認為導致此差距的原因可能與不同性質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不同有關。公立養老機構是以幫扶、救助城市“三無”、日常生活疏于照料以及農村“五保”老人為主,且多不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私立養老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凸顯其溫馨多樣化的服務特色,提供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適宜居所。服務項目上的特殊化設置使私立養老機構老年人有更多途徑接觸社會化活動,拓展其社會支持脈絡,形成穩定的社會支持網。
3.2.2 文化程度和婚姻狀況
3.2.2.1 文化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社會支持受到文化程度及婚姻狀況的影響。楊貴芳等[7]認為,文化程度不同可能導致老年人在文化視野及情感感知方面的巨大差異。本調查發現,小學及以下老年人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其他程度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語言組織、思維方式較其他老年人有一定局限性,感受社會支持的反應能力較弱,其表達相互的幫助與支持主動性較差。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老年人需要開辦老年人互幫互助學習課堂,既豐富老年人文化知識,又能進一步加深老年人之間了解與互動,形成更好的社會支持。
3.2.2.2 婚姻狀況 在社會關系中,婚姻關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完整的婚姻關系意味著社會支持的不穩定。且有研究表明,婚姻及家人的關系是社會支持得以長久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未婚老年人的主、客觀支持與社會支持總體情況均低于已婚老年人,這與王玉環等[8]研究結果相似。已婚老年人長期有老伴陪伴,保持樂觀生活態度,對社會交往也有一定主動性;未婚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多為朋友與家人,在他們無法給予照顧情況下,內心充滿無助與孤獨感,導致老年人對人際間交往失去興趣。關注未婚、喪偶老年人婚姻問題是養老機構提供社會支持保障的有利途徑,可根據需要幫助老年人促成完整婚姻,提高生活滿意度。
3.2.3 曾經從事職業及經濟收入 研究發現,大部分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來源于曾經從事職業,也有少數老年人依靠子女或政府給予經濟補助。同時,不同職業及經濟收入的老年人所擁有社會支持各有不同。曾經以務農為生以及無固定職業的老年人社會支持得分最低,從事管理工作的老年人社會支持得分最高,經濟收入較高的老年人社會支持較好,此結果與徐琳等[9]研究結果一致。職業與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圈,經濟的支持以及曾在工作中積累的社會經驗能夠讓老年人得到更多社會活動機會并能更深切感知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
3.2.4 入住時間和居住方式 通過本調查發現,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時間呈兩極化趨勢,入住不到1年和5年以上的老年人占大多數,入住3年~5年的老年人占少數。居住方式以雙人間為主,三人間次之。社會支持得分隨入住時間增加反而減少;房間人數越多,社會支持得分越低。老年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入住養老機構,其生活環境由曾經熟悉的居家養老環境改變為眾多老年人共同居住環境,產生許多居住不適應問題,影響老年人相互交往的融入進程和生活質量[10]。居住時間越久,老年人對生活的憧憬變淡,漸漸習慣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因而不會積極主動開拓新的人際交往圈。
養老機構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性老年群體,需要社會力量推動其全方面發展:充分利用社會及養老機構資源,發揮老年人自身潛能,協調各方關系,幫助老年人建立穩固的社會支持網,促進其身心健康。
[1]許紅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J].人口與發展,2010(增刊Ⅱ):96-100.
[2]Hughes S,Jaremka LM,Alfano CM,et al.Social support predicts inflammation,pain,and depressive symptoms: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4,42:38-44.
[3]Kim SC,Shah DV,Namkoong K,et al.Predictors of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amo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percep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J].JCMC,2013,18(2):98-118.
[4]Gallo F.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health of elderly persons[J].Social Research & Abstracts,1984,20(4):13-19.
[5]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2):98-100.
[6]Chen Y,Hicks A,While AE.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of older people living alone in a county of Shanghai,China[J].Health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4,22(4):429-438.
[7]楊貴芳,宋繼紅,林榕,等.福州市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15-3017.
[8]王玉環,馮雅楠,侯蔚蔚.養老機構老年人社會支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631-634.
[9]徐琳,譚小林,周建初,等.農村社區健康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6):668-670.
[10]霍曉夢.養老機構老人的入住適應問題探究[J].商情,2013(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