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小麥新品種紫麥19的高產潛力和推廣應用價值。[方法]介紹其育種目標、技術路線及選育過程,并分析其品種特性及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最后提出其栽培技術要點。[結果]紫麥19是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于1999年以煙農19為母本,濰麥8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3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參加安徽省淮北片2年區域,試驗點平均產量8 469.8 kg/hm2,比對照增產5.6%,達極顯著水平。2011~2012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605.0 kg/hm2,試驗點全部增產,比對照增產6.5%,居半冬性組第1位。[結論]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等特點,適宜在淮北區推廣種植。
關鍵詞紫麥19;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571-02
基金項目宿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項目(宿發改社會[2011]430號);小麥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應用推廣項目。
作者簡介晁林海(1969- ),男,安徽碭山人,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栽培技術研究。
小麥生產在安徽省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省小麥年播種面積常年在220萬hm2左右,占全省耕地面積50%的淮北地區,小麥是第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占全省糧食作物的50%左右。安徽省是全國主要的小麥生產區和商品麥調出省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快農民致富等方面有重要戰略意義。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依據安徽省和黃淮麥區的生產現狀和氣候變化,確定育種目標,通過有性雜交,利用系普法,經過多年的連續定向選擇,育成高產、穩產、抗病性好的小麥新品種紫麥19。2013年通過安徽省審定,審定編號皖麥2013001。該品種產量高,綜合性狀優良,具有很強的推廣使用價值,有望在安徽省及周邊適宜地區大面積種植。
1育種目標的確定
安徽省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小麥生產區域跨黃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兩大麥區。根據各地氣候、地形、土壤、小麥品種生態型及耕作制度,安徽省小麥種植區域劃分為淮北平原(包括沿淮)、江淮之間及沿江江南3大種植區。淮北平原占全省小麥面積70%以上。該區煙農19種植面積比較大,為安徽省主栽品種,該品種產量高,適應性強,但存在不抗倒伏、抗病性差、抗倒春寒能力弱等缺點。為此,選擇大穗抗倒能力強、高抗白粉病、中抗紋枯病和條銹病等的小麥品種濰麥8號與煙農19進行雜交,以期培育出抗倒能力強和抗病性較好的新品種來代替種植面積較大的煙農19。
依據淮北地理的生態條件和小麥生產情況,確定了高產、穩產、抗病性強的小麥育種目標。要求株高80~85 cm,株高比煙農19降10 cm左右,抗倒能力明顯優于煙農19。主要小麥病害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的抗性明顯優于主栽品種煙農19。產量三要素協調,成穗數在600萬~675萬穗/hm2,穗粒數在35~38粒,千粒重45~48 g。
2技術路線及選育過程
2.1技術路線以大面積種植的煙農19為母本,濰麥8號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配置雜交組合,F2加大了種植面積,以獲得較大的選擇空間,按目標性狀選擇優良后代材料,盡量保留煙農19的優良性狀。利用系譜法連續進行單株選擇,得到綜合性狀突出且接近育種目標的穩定品系宿麥6108,定名紫麥19。
2.2選育過程1999年以煙農19為母本,濰麥8號為父本雜交,F1種子76粒;2000年把76粒種子全部混種;2001年從F2分離群體中定向選擇單株;2002年F3群體中選擇一個性狀優異的單株,所得322粒種子全部點播;2003年F4繼續選擇單株,并且第108號單株綜合性狀優異而被選擇;2004年F5群體中選出16個性狀優異單株,全部種植并設置對照;2005年F6測得7號產量突出,8號綜合性狀優良更接近目標性狀;2006年F7再次綜合評定后決定選擇性狀優良穩產的8號株系,定名為宿麥6108,同年進行品系鑒定并擴繁;2007~2008年進行產量比較試驗,比對照增產7.7%,在12個品種中居第1位。
3品種特性及產量表現
3.1品種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苗期葉色中等,冬季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較多。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苗腳利略。株型略松散,穗層較厚,旗葉功能期長,抗干熱風,灌漿速度快。株高85 cm左右,莖稈彈性較好,抗倒伏能力強。長芒,穗長方形,白殼,白粒,子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低。產量三要素協調,平均穗數630萬穗/hm2,穗粒數37粒,千粒重45 g。
3.2產量表現2009~2010年度區試平均產量8 425.5 kg/h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5.3%,產量差異極顯著。6點匯總,5點增產,1點減產,半冬性二組第3位。2010~2011年度區試平均產量8 514.0 kg/h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58%,產量差異極顯著。6點匯總,5點增產,1點減產,居半冬性A組第2位。區試兩年平均產量8 469.8 kg/hm2,較對照皖麥50增產5.6%,12點匯總,10點增產,2點減產。2011~2012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605.0 kg/hm2,比對照增產6.5%,居半冬性一組第1位,6點匯總,全部增產(表1、2)。
4品質分析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0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7 g/L,粗蛋白(干基)1477%,濕面筋29.00%,面團穩定時間3.4 min,吸水率562%,硬度指數54.6;2011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0 g/L,粗蛋白(干基)15.70%,濕面筋31.31%,面團穩定時間7.7 min,吸水率52.1%,硬度指數52.5。
5抗性表現
5.1抗病性經安徽農業大學接種抗性鑒定,2010年中感白粉?。?級)、中抗赤霉?。▏乐囟?.15)、感紋枯?。ú≈?9);2011年中感白粉病(6級)、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50)、感紋枯病(病指44)。
5.2抗倒性3年18點次試驗中,該品種根系發達,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
5.3抗寒、抗旱性苗期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旗葉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购的芰?,后期抗干熱風,抗早衰,落黃好。
6栽培技術要點
該品種適于安徽省淮北區高中水肥田塊種植。適宜播期10月10~20日,適宜基本苗225萬~300萬苗/hm2,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傊瑘猿帧傲挤N、良田、良法、良制”4良結合,做到“適墑、適期、適量、適法”4適播種,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前氮后移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防范各種自然災害。適時收割,提高產量及品質。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農業廳.安徽小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2] 劉和平.濟麥20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4(2):36-37.
[3] 鄭天存,殷貴鴻,李新平,等.超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國審周麥16的選育及主要特征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4(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