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駱永鋒
摘要采用AHP方法建立校園道路景觀評價體系,以浙江師范大學校園道路景觀作為實證研究,從道路景觀三元論角度選擇生態環境、功能服務和美學文化3個主要指標作為評價因子,以層次分析法求得道路景觀各指標權重。結果表明,該評價方法適用于校園道路景觀評價,可用以指導高校改建項目中的校園景觀品質提升改造實踐。
關鍵詞改建項目;道路景觀;景觀評價;AHP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625-02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高校修繕、改建項目的工程造價管理研究(Y201226187)。
作者簡介朱斌(1979- ),男,浙江金華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工程管理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高校師生對校園景觀的關注度也逐年提升,校園的景觀品質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學習生活的氛圍。校園道路景觀是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景觀中連接各綠地斑塊的綠色廊道,是校園整體景觀基質的骨架和脈絡。因此,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校園道路景觀是校園道路景觀改造的基礎,也是校園整體景觀品質提升的關鍵。
1道路景觀評價方法
道路景觀是指用路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運動時視野中的道路及環境四維空間形象,道路景觀也包含路外人視覺中對道路及其環境配合的宏觀印象[1]。校園道路景觀是在校園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構筑物、綠化與小品等組成的各種物理形態[2]。目前對校園道路景觀的評價大多停留在主觀感受的定性層面,因而如何對其進行量化來定量評價道路景觀質量的優劣顯得尤為重要。
層次分析法(AHP)是Thomas L Saaty 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運用多因素分級處理來確定因素權重的方法。它能把人們對復雜問題的決策思維過程條理化、層次化和數量化,根據對一定事物的判斷,就每一層次各元素對決策目標的重要性給予相對定量表示,經過數學運算得出各元素重要性的權值,依此做出正確決策[3]。
2評價指標的選擇及權重
2.1評價指標的選擇評價指標應該能夠反映校園道路景觀的核心內容。通過文獻查閱和專家調研分析,從道路景觀三元論角度選擇生態環境、功能服務和美學文化3個主要要素作為評價指標(圖1)。①生態環境的優越性。主要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的立地條件、樹種的多樣性、樹種平面立面的豐富度,以及道路綠化在空間上的連通性。②功能服務的完善性。主要包括道路功能區的劃分對人流車流改善的作用,道路與校園內其他道路之間,以及與校外交通道路的通達性和便捷性,道路自身設計(平縱面設計、盲區等)的安全性,以及道路上交通設施(停車位、指示牌等)的設置。③美學文化的內涵性。主要包括與周邊建筑構筑物的協調性,軟質景觀(綠化、水體等)的視覺效果(觀賞特性、造型構圖、色彩搭配和季相變化等),硬質景觀(道路、鋪裝、駁岸、小品、路標等)的統一性以及校園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
圖1校園道路景觀評價層次結構模型2.2評價指標權重采用AHP法,權重的確定由10名專業師生和設計院專家對評價指標以1~9標度進行兩兩比較得出,并要求通過一致性檢驗(CR<0.10),如果不一致,需要調整比較指標的相對重要度。對道路景觀質量按10分制分為5個等級:0<很差≤2,2<較差≤4,4<一般≤6,6<較好≤8,8<很好<10。
3實證研究
校園內道路主要分兩級,車行道路面寬5 m以上,以瀝青和混凝土路面為主,步行道路面寬度5 m以下,以卵石、小青磚、花崗巖、瓷磚等材質為主。選取校園內5條主干道作為道路景觀評價對象,分別為東西向的礪學路、礪行路、維實路和維新路,以及南北向的行知路(圖2)。根據師生專家打分,取平均值(表1)。
道路景觀評價對象通過指標層的權重評價分析可以看出,校園道路景觀總體表現還不錯,主要道路的立地條件都較為優越,樹種也較為豐富,道路兩側綠化也較具空間層次感。同時,道路的交通設施的設置有待增加或改進,道路景觀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待突出和深化;各條道路的景觀特色有待加強,如礪學路、行知路和維新路的行道樹都是香樟;部分道路的景觀連續性有待加強,如一條道路每段行道樹都不同,礪行路行道樹為杜英、馬褂木和香樟,維實路的行道樹為香樟、銀杏、桂花石榴間植,這與老區和新區的銜接,以及規劃與建設的實施不同步有關;道路的人車分流還需進一步加強,由于校園環境的特殊性,除了考慮汽車和行人的分流,還應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考慮在道路安全范圍之內;道路的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的品質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除了道路景觀,在滿足功能服務和視覺感受的同時,還應注重校園特色和人文教育等方面內容,如增設一些體現校園人文內涵的雕塑小品。
4結語
該研究從環境生態、功能服務和美學文化3個主要方面構建了校園道路景觀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將一些主觀感受的定性指標進行量化處理,較為客觀合理地評價分析了道路景觀現狀的優劣,提出了各主要道路景觀現狀存在的問題。同時,評價模型還可進一步應用于校園改建項目的景觀優化工作中,對于校園景觀品質的提升改造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工程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 沈國堯.大學校園環境規劃理論探討[J].建筑學報,1991(3):7-12.
[3] 王以彭,李結松,劉立元.層次分析法在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系數中的應用[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9,19(4):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