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 張鳳寧 曹暕
摘要以北京市懷柔區為研究對象,運用SWOT分析法對懷柔區休閑農業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懷柔區發展休閑農業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并對懷柔區的休閑農業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休閑農業;供給;需求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630-02
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9122007)。
作者簡介*共同第一作者:呂巖(1985- ),男,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張鳳寧(1990- ),女,寧夏石嘴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農產品市場與政策、畜牧經濟研究。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方式的轉變、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都為休閑農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綠色、可持續的休閑農業能夠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保持一致。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中心,同時是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
1懷柔區休閑農業的優勢分析
1.1區位優勢懷柔區距北京市區50 km,總人口約37萬,處于首都上風上水的地理位置優勢,帶來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全區除東南部為華北平原北緣的平原區外,其余均為山地,地勢自南向北逐步提升。由于受到山脈阻隔的影響,全區地貌類型豐富,主要包括了山區、丘陵、平原、河谷、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全區總面積2 128.7 km2,其中約97%的面積為北京一、二、三級水源保護區,水質優良,地表水質量達到國家飲用水二級標準。
1.2環境優勢懷柔區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0~13 ℃,全年無霜期約180 d,年平均降水量約600 mm,為北京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 mm以上,大量的降雨和較高的林木覆蓋率使得懷柔區夏季平均氣溫較市內有明顯降低,更加適合市民前往消暑納涼。
1.3交通優勢懷柔區位于北京市北部,距市區50 km,距首都機場27 km,101、111國道與京承高速公路穿區而過,使其融入首都半小時經濟圈。916、861、862等多條公交線路與北京市中心區相連接,為首都市民前往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環境。
1.4產業優勢懷柔區立足京郊優勢,多年來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產業,促進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根據平原小、山區大、耕地少、山地多、林果資源、水資源豐富的特點,懷柔以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目標,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為基點,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經濟作物,促進以農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向以農業為依托,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延伸,加快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發展精品、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積極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初步確立了采摘、餐飲、觀光三大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方向。
2懷柔區休閑農業的劣勢
2.1相關軟硬件體系尚不健全休閑農業是一種城鄉融合并且不斷從單一的農業生產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滲透的過渡型產業[1]。郊區休閑農業的廣泛開展作為實現京郊農民增收的一種有效途徑,需要以發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為依托,依靠發達的信息服務、農業組織形式、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信用服務等為休閑農業的廣泛開展提供體系保障。然而,目前北京在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農村相應的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組織形式單一,信息落后,各地區、各行業之間的優勢資源未能得以有效整合利用,使得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要素不能得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在硬件基礎設施方面,便捷的交通通信設施尚有待完善:休閑農業園區內的安全設施、引導服務設施、休息設施、餐飲住宿設施都不完善,給游客帶來不便,與相對完善的城市旅游服務所達到的專業化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筆者通過對消費者滿意度的調查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圖1)。
圖1懷柔區休閑農業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2.2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受首都經濟整體環境影響,北京周邊休閑農業園勞動力成本較高,依托于農業生產的休閑農業屬于高風險的弱質產業,加之北京市第二、三產業發達,周邊農民就業機會普遍增加,農民收入日趨多元化,農業勞動力從事休閑農業產業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輕農、棄農思想日益嚴重,很多京郊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更傾向于在市區的企業工作,而不愿意將所學的經濟管理知識應用于家鄉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中去,從而使休閑農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偏低,也導致了消費者將服務水平問題放在了懷柔區休閑農業存在問題的第二位。嚴重的人才流失使得休閑農業的服務水平相對較低,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里流動,使得休閑農業景區的工作人員大多是農村的留守婦女、老年人和外來民工。他們的知識層次普遍較低、素質不高、缺乏經營服務意識和相關行業的管理經驗,有關部門對休閑農業從業者的培訓不足,導致了接待水平相對低下。由于服務落后,不但在旅游接待中給游客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懷柔區休閑農業旅游的整體形象,降低了休閑農業旅游的品質,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今后一段時期休閑農業游客量的持續增長。
3懷柔區休閑農業的機會
3.1強化生態涵養區建設在首都大氣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懷柔區應充分發揮生態涵養區自然資源優勢,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上,嚴把環境保護關,打好生態涵養這張王牌,大力吸引首都市民前往懷柔區參與休閑農業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綠水藍天(表1)。
3.2大力發展溝域經濟經過幾年的實踐,溝域經濟已經成為北京山區落實功能定位,破解產業發展難題,走上文明小康之路的正確選擇。2008年12月,北京市山區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意見,把它作為推動山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轉變山區發展模式的重要舉措。在2010年召開的北京市山區工作會議中,更加明確了推動溝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主題。與此同時,北京市還將編制完善全市山區溝域經濟5年發展規劃,選擇60余條溝域,列入未來發展規劃的范圍之中。到2015年,全市擬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溝域34條,并順利啟動28條溝域的建設工作,使之具備自主發展能力,作為溝域地理優勢豐富的懷柔區,更應該把握好全市發展溝域經濟的有利契機,立足本區特點,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具有本區特點的休閑農業示范溝域[2]。
4懷柔區休閑農業的威脅
4.1供給結構不合理從供給結構上來看,北京市懷柔區休閑農業的供給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大多數休閑農業觀光園項目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只能提供簡單的餐飲住宿服務,全區內各地區項目建設趨同,存在低檔次重復建設問題。“農家樂”、觀光采摘果園、垂釣園、農事體驗園、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相對較多,提供的相關休閑農業體驗活動基本相同或相似,大多數旅游項目都是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農業勞動、感受農家生活、品嘗綠色食品、重返大自然等內容為主題。在休閑農業服務的提供上往往僅限于讓游客在農家進行餐飲、采摘、耕種、住宿、垂釣等活動,參與休閑農業的方式方法相對簡單,休閑農業的服務形式趨同,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強。
4.2存在靠天吃飯現象由于休閑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點,觀光休閑農業也有著鮮明的季節性,一般休閑農業旅游的旺季從“五一”小長假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一”黃金周過后,這主要是由于夏、秋兩季農業生產內容豐富,可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懷柔區消暑納涼、休閑觀光。筆者通過相關調查得知,在參與休閑農業旅游的消費者中,有60%的游客選擇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參與休閑農業體驗,有17%的游客選擇在“五一”期間參與休閑農業體驗,18%的游客選擇“十一”黃金周期間來參與休閑農業活動,而只有5%的游客會利用春節小長假來參與休閑農業活動,這就會導致懷柔區休閑農業產業在接待旺季供不應求,而在旅游淡季則少有人問津的現象,難以形成全年均衡經營的發展態勢。
4.3文化底蘊薄弱休閑農業服務中提供餐飲業服務相對較多,而可供游人親自動手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相對較少,全區休閑農業活動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本地區的民俗文化內涵開發得不夠充分,使游人感到休閑活動形式單一、內容趨同[3]。
5懷柔區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
在市場經濟的構成中,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是兩個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在市場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平衡時,才能形成商品的均衡價格。筆者調查得知,有97.2%的受訪者表示曾多次參與過休閑農業體驗活動,44.6%的受訪者對懷柔區休閑農業的服務情況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因此,懷柔區休閑農業活動開展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前景。
從懷柔區休閑農業市場的供給方面看,目前全區休閑農業接待點的整體分布過于集中,服務接待水平趨同,結構不合理,受時間影響較大,不能滿足北京市居民全年對休閑農業服務的需求。相對同質化的發展導致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接待點供不應求。根據一般的供給和需求定理,這些知名接待點往往會提高服務的價格。同時,由于懷柔區休閑農業服務內容相對單一,使服務提供的季節性明顯。旺季游客相對較多,各個接待點會根據需求情況普遍漲價,而淡季游客減少明顯,又導致很多接待點關門停業,從而造成了資源的閑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