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
第一時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五百公里之外,參加多次救援的重慶立即進入備勤狀態。
當晚21時,焦急等待中的國家(重慶)緊急醫學救援隊接到了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指令——趕赴震中魯甸縣龍頭山鎮開展救援。
挺進龍頭山
接到指令后,市衛生計生委緊急調遣部署。
重醫附一院、附二院、兒童醫院、市急救中心、市六院、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等相關科室的42名醫護人員火速集結。
攜帶相關藥品器械的救護車、手術車、油電車、生活車等11輛車整裝待發。
23時30分,市衛生計生委機關樓前。
“出發!”號令一下,車隊火速向龍頭山挺進。
顛簸8個多小時后,8月4日8時,救援隊抵達魯甸縣城,并繼續向龍頭山鎮進發。
“不好,前方公路堵塞。”司機火速報告路況。
震后暴雨,泥石流阻斷了交通。
經與上級溝通,救援隊決定派出救援小分隊,徒步前往龍頭山。
5小時后,18名醫生組成的小分隊抵達龍頭山鎮,立即展開救援。
面對現場,內心翻騰的情緒頓時化作一個個具體的行動:一次遞接、一次攙扶、一次扎針……
一口氣搶救了6名傷員后,救援隊員楊秀華一口氣喝下一整瓶礦泉水。
“除了解渴,還為了充饑。”楊秀華說。
由于震中物資緊缺,楊秀華17個小時未進食。
“不好意思去救濟點領食!”楊秀華說。
截至當日17時,救援小分隊共救治傷員23人,轉運重傷員8人。
傍晚,接市衛生計生委指示,小分隊返回魯甸縣醫院支援——這意味著他們又要徒步5小時。
緊急大救援
8月5日,接上級指示,救援隊又兵分兩路展開救援。
“一路‘轉戰昭通,在當地搭建移動醫院;一路留守龍頭山鎮,建立醫療救助點。”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克佳火速安排。
隨后,救援隊部分專家加入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昭通醫院)排班,會診ICU室兩名危重兒童——4歲男孩易建峰和13歲女孩余大麗。
醫療救助點、移動醫院、昭通醫院,三路兵馬有序輪換。
轉運、會診、手術,分工救援有條不紊。
8月7日10時,前方救援隊員正在轉運3名傷員,其中一名女性傷員全身多處骨折。
“病情危重,需緊急送往手術車進行手術治療。”救援隊員報告。
“馬上轉運移動醫院!”劉克佳當即決定。
進入手術方艙后,清創、包扎、固定,醫護人員對其緊急處理后送昭通醫院繼續觀察。
8月8日,救援隊專家在昭通醫院查房時,發現一名8歲女孩股骨骨折。
“為何不馬上手術?”
“醫院缺少兒科專家,暫時只能采取非手術性保守治療。”
救援隊兒科專家決定接下手術,并制訂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方案,“為了這個小女孩的未來”。
8月9日上午10時,救援隊專家一起走上手術臺。
最終,手術順利完成,救援隊松了口氣,“這增大了小女孩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的機會”。
與此同時,ICU病房也傳來好消息:余大麗病情好轉,已經轉普通病房;易建峰仍昏迷,但生命體征平穩。
…………
截至撤離,救援隊累計轉運傷員38人,救治傷員44人,專家會診21人,修正診斷5人,指導修改治療方案13例,實施手術1臺,向災區捐贈藥品、器械、物資4萬余元。
撫慰受傷心
救援隊明白,災區同胞不僅痛在身上,更疼在心里。
“婆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傷養好……”
8月8日,楊秀華正在為80多歲的劉婆婆進行心理輔導。
8月4日,龍頭山鎮重慶醫療救助點。
受傷的劉婆婆和她一歲多的小重孫被轉運至此。
經檢查,祖孫二人并無大礙。
處理完傷口后,劉婆婆一直抱著重孫痛哭,情緒很不穩定。
原來,在這次地震中,她的4個重孫有3個都不幸罹難。
“只抱出最小的這個,另外3個……”劉婆婆數度痛哭昏厥。
這讓救援隊員很擔心,他們決定輪流對劉婆婆進行心理輔導。
“除了醫學救助外,受災群眾還需要接受心理輔導,才能盡快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楊秀華說。
一連幾日的陪伴,讓劉婆婆情緒終于穩定下來。
“失去親人的痛,還會在老人心里存留很久,但她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楊秀華說。
8月11日上午,接國家衛生計生委指令,抗震救災第一階段工作結束。
交接、互留電話、清理、收攏裝備……
8月12日,救援隊返渝。
臨走時,救援隊留下2000元現金,給易建峰和余大麗的家屬。
“祝福易建峰、祝福余大麗……祝福魯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