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10年來,峨眉山市農地資源迅速減少,單一功能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峨眉農業工業化進程。該研究分析了峨眉山市發展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峨眉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策略:統一規劃和系統發展旅游、休閑、觀光和生態等多功能農業,防止惡性競爭、過度開發、污染和破壞自然與文化資源;根據不同分區的特點重點發展不同的細分農業產業;加強峨眉產業鏈的完整性,提高峨眉多功能農業的市場導向,增強農業社會服務組織的系統性。
關鍵詞多功能農業;產業鏈;市場導向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745-02
基金項目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科研項目(13SPRITS07)。
作者簡介張本飛(1978-),男,湖北武漢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發展經濟學研究。
近10年來,峨眉山市農地資源迅速減少,耕地資源由2002年的15 826 hm2下降到2011年的13 780 hm2,人均耕地資源較之10年前下降13.9%。由于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單一功能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峨眉農業工業化進程,需要用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觀重新整合傳統農業資源。根據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定義,多功能農業(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是指具有為社會提供食物和植物纖維之外其他功能的農業,這些功能包括保護土壤、改善環境、清新空氣、涵養水源、食品安全、生態保護、物種保存、景觀形成、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傳承等[1]。該研究所討論的峨眉多功能農業正是基于以上定義,同時強調農業的觀光旅游、文化教育、農副產品集約生產、生態和諧、多產業融合發展等綜合功能。
1多功能農業理論綜述
20世紀40年代,在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還沒有認識到農業對于發展的重要性之時,張培剛先生在其英文版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農業四大貢獻”(包括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2],然而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這一發展經濟學重要思想一直處于沉寂狀態,如羅斯托經濟起飛理論中將經濟起飛的首要條件定位社會儲蓄率由5%提高到10%,在該理論中,完全沒有農業發展重要性的論述[3];又如在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型中農業進步無足輕重,農業的作用被定義為消極地為工業擴張無限供給廉價勞動力[4]。20世紀50年代末Hirschman指出農業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受害者,較之制造業,農業缺少強大的前向和后向聯系,因而農業發展動力不足。20世紀60年代Kuznets、Johnston和 Mellor等經濟學家開始重新論述“農業四大貢獻”,然而這些論述重點在于強調轉變經濟結構,最大限度地從農業抽取生產要素和資源以擴張第二、三產業[5-6]。20世紀60年代中期Schultz提出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將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然而其改造的目的仍然只是經濟增長,而不是關注農業和農村發展本身。20世紀70年代Schumacher 論述了農業除了提高食物和纖維等基本功能之外,還有為人類提供人性化的親自然環境等功能[7],這一人本主義反思直接引發了多功能農業概念的提出。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學家祖田修吸取了農業區位論和多功能農業的核心理念,進一步提出“空間農學”論:中小城市應與農村結合成一個整體從而使得農業實現生產價值、生活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一體化的綜合目標[8]。此綜合目標的實現亦即多功能農業實現整體價值[9]。多功能農業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特征,公共產品理論為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分析范式,而聯合生產理論則為多功能農業低成本運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2峨眉山市發展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2.1優勢分析
2.1.1自然條件優勢。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東北與川西平原接壤,西南連接大小涼山,屬盆地到高山的過渡地帶,是“華西雨屏”的一部分,降雨量充沛,適合于發展多功能農業[10]。
峨眉山市年均降雨量為1 554 mm,最大可達2 200 mm,是全國均值的3~4倍。峨眉山市夏季降雨量占全年60%以上,在1 000 mm左右,雨熱同季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宜農的氣候不僅為峨眉山市基礎農業功能的開發創造了比較優勢,而且為峨眉“茶、藥”兩大特色農業在全國成為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峨眉山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總面積7萬hm2,現已知擁有高等植物3 200種,240科以上,約占川內植物物種總數的30%和國內植物物種總數的10%。森林覆蓋率達55%以上。峨眉較之川內其他地區具有比較優勢以實現保護土壤、改善環境、清新空氣、涵養水源、保護生態、保存物種和形成景觀等現代農業的綜合功能[10]。
2.1.2經濟基礎較好。多功能農業立足于農業經濟,同時依賴于鄉村-城市發展模式,只有當城鄉生活水平高于生存水準時多功能農業才有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峨眉城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在西部百強縣排名第52位,投資潛力排名西部百強縣前50名。2012年峨眉山市地區生產總值已達160億元,同比增長13.6%,人均GDP為36 700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億元,同比增長3%;出口創匯7700萬美元,增長30%;基本養老保險實現98%以上覆蓋,城鄉低保的覆蓋面分別擴大6%和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 000元。高于生存水準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峨眉農業無須僅專注于發揮其基礎農業功能,而應積極開發除提供糧食和纖維之外的其他綜合功能。
峨眉山市中藥材產業和茶業的發展具有十分良好的經濟基礎。峨眉山市建成了國家級無公害茶葉示范基地和省級黃連無公害基地,其中茶業基地成為國內最大茶葉集散基地,峨眉“茶、藥”兩大特色農業享譽全國。藥材種植總面積超過2 000 hm2,產量900 t,產值達4 000萬元以上;茶園種植面積超過1.33萬hm2,鮮茶葉總產量6萬t,產值20億元,其中峨眉雙福前端茶葉基地面積733.33 hm2,無公害茶葉基地400 hm2,覆蓋了雙福鎮80%的村落。峨眉大西南茶葉市場年加工銷售茶葉120萬kg,銷往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年銷售收入達2.5億元。峨眉中藥材種植園和茶園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健康的藥品和飲品,而且還承載著保護土壤、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等多項功能[10]。
2.1.3文化資源優勢。千百年來,釋、儒、道等多種文化在峨眉不斷的融合、碰撞和演變,形成特有的集佛禪、武術和茶為一體的峨眉文化。峨眉境內現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省級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7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市級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25名,省級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其中峨眉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可以有效整合獨特的峨眉文化資源與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從而使得峨眉農業實現生產價值、生活休閑旅游價值、生態環境保護價值、文化傳承價值一體化的綜合目標。
2.2 劣勢分析
2.2.1農業產業鏈不完整。峨眉缺少完整的產業鏈,無法有效地將傳統的基礎功能農業轉向為現代多功能農業。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包括生產前端的農業信息傳播、市場調查、技術擴散和生產后端的深加工、銷售等環節。這些農業生產前端的各環節引導農戶以市場的消費需求為導向,農業生產后端的各環節則是實現農產品增值功能,從而將第一產業的傳統農業轉換為第二、三產業的現代多功能農業。根據《峨眉統計年鑒2013》,2012年峨眉農業服務業產值不足500萬元,而種植業產值為10億元,農業服務業產值不到種植業的1%;峨眉農業服務業增加值絕對規模偏小,而且其增長亦停滯不前,2008~2012年其平均增速為-0.72%。峨眉產業鏈的不完全使得峨眉傳統農業無法有效轉化為增值較強的第二、三產業的現代多功能農業,亦無法降低傳統農業生產的高風險。
2.2.2環境污染加重。由于工業排放、城市生活污染以及旅游業開發造成峨眉水資源污染不斷加重從而損害峨眉多功能農業健康平衡的發展。根據《峨眉統計年鑒2012》,峨眉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已達9 629 055萬標m3,同比增長17.4%;煙塵排放量為5 132.6 t,同比增長32.9%;城市生活污水氨氮產生系數為8.7 g/(人·日),同比增長24.3%;生活污水氨氮產生量為666.8 t,同比增長53.5%;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為315.6 t,同比增長15.4%;另一方面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為1 219.1萬標m3/h,同比下降38.3%。與此同時,峨眉七里坪和張溝等地的農家樂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引導,導致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沒有統一收集、清運和處理,從而導致峨眉水資源破壞日趨嚴重,峨眉河和臨江河等水系色度、揮發性酚和化學需氧量超標,其中峨眉河部分河段的污徑比高于0.008。峨眉水資源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峨眉可持續地開發多功能農業,同時亦損害了峨眉多功能農業的市場需求。
3政策建議
根據對峨眉發展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優勢和劣勢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含義:
第一,統一規劃和系統發展旅游、休閑、觀光和生態農業,防止惡性競爭、過度開發、污染和破壞自然與文化資源;整合茶園、中藥材種植園、果園以及蔬菜種植園等資源,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的成片發展。
第二,延長峨眉地區現代多功能農業產業鏈,增強峨眉農業的市場導向,提高農業社會服務組織的系統性,不斷完善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后續環節,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第三,根據不同分區的地形和氣候差異,重點發展不同的細分農業產業。對于光熱水資源相對較好的低山丘陵地區,可根據其土壤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經濟農作物。對于黃壤性水稻土類,應興修水利工程,完善區域排灌,降低地下水位從而降低土壤濕度,將冬水田改造為水旱輪作田,如此可讓水稻土在干濕交替作用下其土壤結構由分散結構向棱塊狀結和棱柱狀結構轉變,既能增強表層土的土壤肥力又能保護下層土壤的潛育生產力不被破壞;對于光熱水資源相對較好的低山丘陵地區,可根據其土壤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高產生態農作物等;對于平壩區可以根據各片平地規模選擇適宜于不同集約化生產程度的農作物,同時加強該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平壩區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參考文獻
[1]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M].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3.
[2] 陳文科.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思想的兩次飛躍[J].江漢論壇,2012(2):23-27.
[3] 郭熙保.張培剛對發展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J].經濟學動態,2012 (12):131-135.
[4] 宗義湘.發展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5]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J].經濟學,2010(10):23-35.
[6] 許崇正.人的發展經濟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SCHUMACHER E F.Small is beautiful: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M].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8] 張玉林.現代化冶之后的東亞農業和農村社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3):11-16.
[9] 涂妍.古典區位論到新古典區位論:一個綜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3(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