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博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93-02
白居易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以其精煉流暢的語言,優美的韻調打動了無數讀者,對其主題不少學者有著精辟的分析和見解,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簡編》中認為“詩的主題思想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注),詩的前半部分是“露骨的諷刺”,詩的后半部分“由批判”轉為“歌頌”。意思是說在這一作品中存在著雙重主題,即批判與歌頌并存。如果僅從字面上看,“雙重主題說”似乎不無道理,因為詩的前半部分對唐玄宗的重色誤國確實有大量描寫,詩的后半部分對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又有詳盡的刻畫。然而,如果讓相互矛盾的兩個主題共存于一篇文章中,使前后成為互不相干、互不聯系的兩部分,豈不是使本來具有完美藝術整體的長詩被割裂開了嗎?在我看來,《長恨歌》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歌李、楊愛情悲劇之“長恨”,也就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重色誤國造成終身“長恨”,希望總結這一歷史教訓規勸帝王,垂戒后世,以維護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這一主題思想非常明確,首尾一致,貫穿始終,并不相互矛盾。
《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白居易在詩歌的題目中已經點明,就在“長恨”二字上,這是貫穿全篇的中心。《長恨歌》里的“恨”便是唐玄宗失去愛妃楊玉環的終身悔恨,同時也暗指一代君王由于重色誤國造成既誤國又害己的千古遺恨。
白居易創作長詩《長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歷史愛情悲劇為題材,詩人正是從展示這一愛情悲劇的因果關系及其教訓創作《長恨歌》的。長詩從內容到結構自然分成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寫“長恨”之因,后一部分寫“長恨”之果,前后兩部分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系,統一于一個主題之下。我們按照這一主題思想審視全詩,不難發現在長詩的前后兩部分中對“恨”什么,為什么要“恨”及其因果關系表現的相當明顯,隱含在其中的深刻教訓也是顯而易見的。
詩歌開卷的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這七個字一開始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其中“傾國”一詞語意雙關,既說明唐玄宗重色“思傾國”,又暗示著將導致“傾國”(國家傾覆)的結局。接下去詩人描寫了唐玄宗得到楊貴妃后如何縱欲、行樂,終日沉迷于歌舞酒色、荒廢國事,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這是“長恨”的內因,是整個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中“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句承上啟下,為李、楊愛情悲劇的前因后果劃了一道分界線。
長詩的后半部分寫“長恨”之果,是全詩的重點。白居易以深切的同情,層層深入地描寫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傷痛和刻骨的相思,層層解開了這對帝王夫妻愛情悲劇的綿綿“長恨”。馬嵬坡兵變,唐玄宗被逼的“無奈何”,眼看著心愛的妃子“馬前死”,“回看血淚相和流”,權力至高無上的天子連一個心愛的女人都“救不得”,為什么?正是由于重色誤國犯了眾怒,終于上演了與愛妃生離死別的一幕,這可以算第一“恨”。從“黃沙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極力渲染了玄宗對死去的楊貴妃的“朝朝暮暮情”,玄宗對楊玉環的思念與日俱增。可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連愛妃的魂魄都“不曾來入夢”,這就把“長恨”又推進了一步。“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篇尾,通過玄宗派方士求楊玉環魂魄,又通過楊玉環在仙境中再現,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達了死者對生者的無限相思。至此,二人生死相思卻永無見期,就把“長恨”推上了頂點。白居易巧妙的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作為全詩結尾,進一步深化、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縱觀全詩,“長恨”及其因果關系把詩歌前后兩部分的緊密聯系起來,“恨”什么,為什么“恨”可以說層層相接,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前后照應,從而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詩歌只有一個主題,整首詩是個完整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主觀意圖是有感于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并想通過總結玄宗重色誤國造成終身“長恨”的歷史教訓,懲前毖后,教育后世君主引以為戒,以維護和鞏固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基于這種目的,白居易主觀上是要把歷史教訓寫得深刻一些,以達到規勸后世君主的目的。然而,越是將歷史教訓寫得深刻,就越是不可避免的觸及唐玄宗貪色誤國的昏庸腐敗行為,同時也就越把李、楊生死不渝的愛情寫得可歌可泣、真切感人。這樣在客觀上使讀者感覺既是痛恨又是同情,既是批判又是歌頌,仿佛有雙重主題一樣。
要確定《長恨歌》這一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僅僅是分析詩歌題目的含義、作品的內在聯系和白居易的創作意圖還不夠,如果從白居易的政治態度和時代背景再作一些分析,我們就會得出更全面、更合理的結論。
首先我們來看白居易的政治態度。《長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歲時創作的,正值他仕途一帆風順的時期,得到了最高統治者唐憲宗的信任。這一時期的白居易“志在兼濟”,想做出一番事業,因此在政治上“閉門累月,揣摩當代之事”,為維護和鞏固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對“安史之亂”后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心一意把改革政治、振興王朝的殷切希望寄托在剛剛登基的憲宗皇帝身上。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提出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的文學主張,即文藝要為封建社會政治服務。白居易這種一切為唐王朝著想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在《長恨歌》中都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唐玄宗時期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國家經歷了巨大的災難,全國上下痛定思痛,希望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這種時代思潮的驅使加上民間對李、楊愛情悲劇故事的廣為傳播,引發了白居易的創作動機,《長恨歌》正是時代要求的產物。正是因為這些特定因素的組合,才使得《長恨歌》“為時而著”,“為事而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使《長恨歌》中的“長恨”既有李、楊二人愛情悲劇之“恨”,又抒國家民族興亡之“長恨”。
綜上所述,《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固有的,我們不能孤立的從詩歌的章、段、句上尋找主題,忽視作品各個部分的內在聯系,這樣就會使有機的藝術整體被割裂開,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我們應從抓住貫穿始終的“長恨”這一主題,聯系特定的歷史事件、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政治態度等因素綜合分析,才能客觀全面地揭示作品所蘊含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參考文獻:
[1]《長恨歌》主題辨析 李進立《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2]試論《長恨歌》的主題思想 劉玉華《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
[3]《長恨歌》主題探究 廖建生、余慧霞《新課程學習》2012年第12期
[4]《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