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本文對高職院校的應用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應用文教學存在著課程隨意安排設置、學生基礎差、教師專業文化程度不高以及教學評價制度單一等問題,面對應用文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進辦法。
關鍵詞:高職 應用文教學 問題 辦法
培養具有綜合技能的高素質實用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企業對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素質技能則包括學生的寫作能力。高職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由應用文課程教學來完成,但是高職院校對應用文教學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存在不少的問題,影響高職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高。為此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分析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一些具體的改進措施。
1 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門,是將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因此應用文教學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課程之一,雖然其屬于公共課程,但是它的重要性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科學的方式、方法,但是事實卻與此相反,高職教師在應用文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高職院校對應用文不夠重視,而且課程安排也不科學 應用文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的公共課程,應用文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院校要科學安排應用文教學進度,重視應用文教學,但是具體的情況卻是應用文課程安排隨意,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具體表現在:一是應用文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高職院校將應用文教學安排在大一、大二學期,這樣的課程安排雖然有其一定的現實原因,因為高職院校普遍是三年制學習,實施的是“2+1”或者“2.5+0.5”模式,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大三階段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理論學習,這樣高職院校不得不在大一、大二階段就開設應用文教學,然而這種課程設置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應用文寫作就是將學生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以文字的形式記錄,要求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要結合專業知識以及相應的社會實踐,而大一、大二階段的學生他們還沒有獲取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二是人們對應用文教學不夠重視,首先高職院校的教師認為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相差甚遠,因此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上;其次高職院校的領導認為應用文內容不符合社會實際崗位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在應用文教學的時間安排上就表現的明顯不夠,總體看應用文教學的總課時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甚遠。
1.2 學生學習應用文的激情不足 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比較差,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不高,尤其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其它高等院校的學生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者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對應用文的學習興趣,因為應用文課程存在很多枯燥的文言知識,學生在面對它時普遍感覺沒有任何激情,同時寫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長時間的積累,但是高職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他們就會感覺沒有取得相應的技能提高,他們就會出現厭學的情緒,結果就會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1.3 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能力不高 應用文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高職院校講授應用文知識的教師應該是具備一定職業專業技術理論,在教師中能夠將應用文的知識寫作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學習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寫作。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從事應用文的教師一般是直接從中文畢業的,并且直接就從事應用文寫作的,而他們普遍缺乏與高職應用文寫作相關的一些高職專業知識,比如應用文教學沒有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引入進來,這樣就會導致學生感到學習應用文與自己的職業關聯性不大,他們就不愿意將更多地學習精力放在應用文教學中;教師在應用文教學時,他們教學的手段也主要是借鑒或者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話就與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相背離了。
1.4 評價方式不完整,不能反映學生自己的水平 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是促進應用文教學的最有效手段,通過對教師教學評價的判斷與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學生的能力與水平。而高職院校對應用文教學的評價還是集中在傳統的問卷調查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但是其卻不能準確的反映學生對應用文的掌握程度以及靈活應用的技能。而且問卷調查方式的評價也不能將教師教學過程的策略與效果體現出來,不利于實施職業素質教育。
2 改進高職應用文教學的具體措施
現筆者根據上述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2.1 提高人們對應用文教學的重視程度 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日益加深,需要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課程——應用文。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實用型專業創新人才的教育部門,高職院校要積極調整教學模式,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同時又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因為學生的專業技能需要將其寫成實用性與應用性強的文章,對此高職院校要深化應用文教學改革,在全校形成重視應用文教學的氛圍。一是要將應用文教學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課程體系中,將應用文教學作為高職公共必修課程;二是高職院校要提高對應用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增加對應用文教學的支持力度,為應用文教學提供各種接受再教育的培訓機會,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要積極關注其它院校的教學經驗與設備,提高本校應用文教學的軟實力;三是社會要在輿論上引導高職院校、企業以及學生加強對應用文的認識,讓他們意識到應用文的重要性。應用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的的,而學生的就業能力又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要發揮社會的輿論導向作用。
2.2 豐富應用文教學內容,建立符合高職特點的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開設應用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因此應用文教學的模式同高等本科院校相比不同,具體表現在:在教學內容上要選擇與高職學生職業相關的內容,當然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的內容并不是單獨依靠高職院校某個領導或者教研機構所憑空單獨決定,也不能憑借教師的主觀意識選擇,而是應該在決定應用文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崗位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后合理的選擇符合崗位要求的教學內容;其次高職院校的應用文教學內容也要根據不同的專業,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比如土木工程類的學生要具備施工日志、投標書、圖紙會審紀要等方面的文書寫作能力。
2.3 建設一只專業基礎扎實、教學水平過硬的教師團隊 應用文教學的教師基本上屬于中文系畢業的,他們具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對于學生的語文功底的提高能夠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由于他們缺乏高職專業技能方面的知識,他們在教學中不能將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與應用文基礎知識相結合,不能實現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應用文教師要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在提高自己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更多的與高職專業技能相關的知識,實現教師的雙技能,當然高職院校也要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形成專兼職相結合的應用文教師團隊,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還能帶動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他們對崗位的了解,明白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2.4 改革傳統的考試辦法,圍繞多元考核評價模式進行考核評價 教學評價對于促進應用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引導與促進作用,因此應用文教學的評價制度應該突破傳統的單一問卷調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模式:一是豐富評價主體,應用文教學評價主體應該包括與高職教育相關的所有主體,具體來說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企業以及高職院校,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二是要創新考核方式,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就是根據期末考試的結果,而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因此要建立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實現對教學過程效果的科學分析;三是要拓展考核內容,建立以學習態度、考試成績、實踐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表現相結合的評價內容體系,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
3 結束語
總之,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崗位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加強應用文教學,要正視應用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全方位、綜合性的改革,實現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的改革,最終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丁雪昭.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創新[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程啟友.高職專業應用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辦法[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1(05).
[3]王衛勇.中職應用文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新課程(下),2011(08).
[4]雷道海,黃舟.就業指導下的醫學類高職高專應用文教學改革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7).
[5]廖曉丹.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07).
作者簡介:鄧小林(1983-),女,湘潭湘鄉人,任婁底瀟湘職業學院政治輔導員,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