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大類的學生美術專業基礎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學生,這些學生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因此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應注重教學全過程各環節的實施上,更要強調藝術與設計的結合,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行業、企業所需要的設計師,而非藝術家、畫家。
關鍵詞:藝術設計 工作室 培養模式
[項目基金:本論文為湖南省教學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真實項目教學的高職藝術設計工作室運作機制研究》(課題編號:XJK11CZJ004)、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藝術設計項目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KJJYYB201213)研究成果。]
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大類的學生美術專業基礎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學生,這些高職藝術類學生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因此,更要強調藝術與設計的結合,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行業、企業所需要的設計師,而非藝術家、畫家。并按照設計創新、技術革新和對接企業行業的要求,采取一種滿足企業對設計師等崗位知識、能力與素質等方面要求,探索符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生源、師資、實訓教學體系特點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面臨的改革趨勢。
由于高職藝術設計學生專業能力是一種由多項專業能力組成的綜合能力,它是一種循序漸進并可獨立形成的思維活動和操作活動的結合,是運用藝術設計手法將圖形等符號和一定的文字交流信息完美結合表現出來的手段和技能,所以高職藝術設計學生專業能力強調:每一項專業能力均能實現一定程度的生產效能,力求表達對設計創作目標、社會價值目標的正確取向,并呼應一定的職場氛圍,體現藝術與技術、技能與素養的完美結合。
工作室教學模式正是充分考慮到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養成的時間、過程、效果,并以工作室為平臺形成的與其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兼顧實踐為本、理論夠用教育教學特點的有效人才培養手段。工作室的有效運行可以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按照技能與素質遞進結構關系順序組織綜合性、案例性和生產項目教學,實現技能的“即學、即練、即用”。因此,實施基于校企合作的以工作室為平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具備如下特點與優勢:
首先,通過對藝術設計與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調研,掌握企業對設計師等崗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校企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能夠從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教學模式、工作室評價考核體系等方面入手完善工作室運行機制。
其次,以工作室為平臺,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嵌入實踐性項目,有利于從項目對接課程的方式、項目課程執行標準、項目課程考核體系等方面入手完善項目課程改革和項目資源庫的相關建設,從而實現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虛擬實訓、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
第三,實施工作室教學,按照能力形成進程安排的能力模塊式教學模式,每個能力模塊都是一種職業的仿真過程,通過能力模塊重組將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高度統一,按照藝術設計生產過程的順序設置模塊式教學內容,并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始終,能探索一條合理引導學生養成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發展之路。
在構建工作室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之初,先要通過一定范圍的行業、企業調研,明確企業到底需要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具備什么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行業、市場及用人單位的崗位進行深入的調查,得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群對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反饋如下:
1.能根據客戶或企業需要,設計出詳細的方案(設計能力);2.能根據方案用計算機或手繪繪制各類圖紙(表現能力);3.能協助本部門或其他部門做好方案運行工作,配合主管做好其他工作(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能力);4.能吃苦耐勞、珍惜自己或別人的勞動成果、遵守企業相關制度、守時守信,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5.能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信息獲取能力、創新能力);6.能在設計過程中遵循創新原則,不挪用、抄襲他人的設計成果,并對設計成果有保密意識(知識產權意識);7.能注重提升業績效果,合理利用企業相關資源,杜絕浪費耗材及其他相關材料(質量與成本意識)。
通過對反饋信息的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包括造型能力、設計能力、表現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獨創意識、質量與成本意識等。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在以工作室為平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方面,主要應考慮整合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來自企業的實踐性教學資源。一方面構建由理論向實踐過渡的工作室平臺,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或取得成功的案例訓練學生專業技能,使學生不出校門在工作室里就可以體驗真實項目的整個開發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這樣一來,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更具真實性、有效性,并促使教師因不斷接觸真實項目實現一線實踐工作經驗得以增長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因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平臺是校內外相關工作室,應深入探索 “共建、共管、共享”的與企業共建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機制。使工作室的功能涵蓋專業人才培養、創意設計、職業培訓、產品推介、信息交流,并具備模擬仿真或是真實職業環境功能。采用這種方式搭建的項目工作室不僅在長期性、穩定性方面有著相對的保障,而且對于擴展設計實踐領域范圍、增強設計實踐的范圍、增強設計實踐技能的適應性方面更為有利,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提前接觸社會,融入實際工作,甚至提前就業。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在以工作室為平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方面,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性項目及課程設置較為集中,教學內容實踐性強,教學評價涉及環節、項目過程、職業素養等因素較多,具體教學實施需結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對“企業項目——設計創意——企業選擇與采納——市場推廣的項目運作過程”實施全過程的監控,建立以學校為核心、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實訓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因此,工作室在實際運行時應由專業教師與企業設計師共同對實踐教學進行管理,企業設計師主要負責實踐過程中任務完成質量、技術熟練情況和敬業精神培養,通過管理實現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強化對頂崗實習、課程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及時分析評價項目教學效果,確保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運行還應注重教學全過程各環節的實施。每門專業課程、每個實踐性項目的教學成果與質量體現,是通過各個環節遞進或銜接的教學過程得出。在具體實施中還可采取模塊式的項目教學,模塊式項目教學是把企業的工作流程按照崗位的不同要求進行分解,根據不同崗位對專業能力的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嵌入。使每個項目對應一個崗位模塊,完成該課程就能達到該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通過模塊式項目教學方式,可以很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崗位對專業能力要求的變化,及時更新項目內容,使之始終保持鮮明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因此,工作室的項目嵌入教學應注重項目教學全過程培養,項目的實施過程具備實施計劃、市場調研、過程記錄、作品(或成果)、總結,既要考慮到單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組織,也要考慮到與項目、課程相關聯、延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具備系統、完整的職業技能與素養。
在項目化課程體系方面,應在課程內容中引入融合企業的工作規范,質量、成本、安全、環保等職業標準,并依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理念和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與改革。項目化課程體系重點關注如何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理論知識、操作知識、工作態度來完成工作任務。所以,項目化課程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使工作任務具體化,促使學生在完成系列化任務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完整的項目成果是項目化課程改革與實施的關鍵。這種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室為平臺的教學模式的理論知識、操作知識的學習和工作態度的不斷養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務完成的基礎之上的,對學生有效形成專業能力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離不開過程的監控、項目的嵌入、課程的實施以及項目驗收考核。對于工作室運行來說項目的成果驗收關系到其實際運行效果,項目課程考核指標體系既要反映易于操作的,便于考核的教學因素,又要看到難以量化的指標(如團隊合作關系、師生的創造性、教學藝術等)。基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特殊性,評價指標更應注重后者,注重對教學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學術品格、人格魅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進行綜合性的等級評價。對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過程的要求宜粗不宜細,即可采用標準化的指標,但需結合部分模糊性指標。其次,專業考核指標體系既要反映教學過程中的共同規律,又要反映教學的個性特色。在建構評價指標體系時,可以針對不同工作室、不同項目、不同師生群體、不同教學環節分別制定相應的多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前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偏頗的矛盾,改善了人才培養的運作模式與實踐性教學體系結構。工作室所提倡的邊教、邊學、邊做,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技術服務于一體。這種模式突出了職業能力的培養,促進了高職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使學生“能力更強、專業更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付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2] 焦翔.動漫專業項目工作室制“四要求”教學方法探析[J].美術大觀,2011(04)
[3] 肖勁蓉.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2(07)
[4] 何興泉.中國畫專業學生“工作室”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研究,2012(01)
作者簡介:
莫鈞,湖南師范大學國內訪問學者,山東大學在職研究生,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