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74-02
道德評價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品德發展起著指導、激勵、內省、肯定等諸種促進作用,客觀地道德評價,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品德的健康發展,也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自2002年新課程實施以來,新的理念為新時期學生評價方式指明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該怎樣評價學生的行為,將評價變成一種激勵,內省的手段呢?
兩年來,在《加強和改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課題組的引領指導下,我校緊扣《小學道德評價方法的研究》這一子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明確了三個關系,即道德評價與道德培養的關系、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的關系、道德評價與社會新的道德標準的關系。基于以上三種關系,我們確立了道德評價研究的思路,即根據時代發展的不同要求,確立道德培養的新標準,在開展道德培養活動的過程中,實施道德評價,通過道德評價驗證道德培養的方略,在過程性評價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并通過學期末的階段性評價給學生進行綜合道德評定,讓評價既成為一種教育過程,又成為一種激勵手段。
一、課題實施的操作過程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們圍繞“兩個維度”,遵循“三個原則”,采用“四種方式”,確定“五項內容”,進行道德評價方法的探索。
1.“兩個維度” 確立了道德評價的主旨
“兩個維度”,即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認知是基礎,行為是認知的外在表現,在道德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道德認知這個環節,將道德評價標準與學生日常行為融為一體,在初步感知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正確地評價自己,并發現不足。而道德行為,則是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再檢驗,透過行為,發現認知存在的不足,并根據不足及時施行認知再教育。
2.“三個原則”構建了道德評價的基本框架
“三個原則”,一是遵循在活動中評價的原則。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活動過程中表現的評價,在活動之初將細化的行為評價標準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此次活動中自己道德培養的主要內容,在活動過程中,依據評價內容約束自己,在活動后根據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再進行同伴評價,讓學生了解在活動過程中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同伴眼中自己的不同,從而能正確認識自己,學會欣賞別人。
第二個原則是靈活性評價原則。活動可大可小。大到一次主題教育活動,小到一次掃除任務,讓評價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融入到教育的每個方面,真正實現適時教育、適時評價。
遵循的第三個原則是“循序漸進、梯次發展”的原則,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我們將同一教育德目細化成不同的行為要求。例如,文明習慣教育,低年級要求學生愛同學,尊師長,見到客人主動問好;中年級要求學生關心長輩,尊重他人;高年級則要求做到愛國、愛校、愛集體,和同學相處講究謙讓,待人熱情,讓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成長收獲,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3.“四種方式”形成多維評價體系
“四種方式”,即在評價過程中采用多角度的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認識自我,在同伴評價中學會欣賞,在老師評價中發現不足,在家長評價中體味親情,讓學生道德成長成為全方位的系統教育,同時加強家校、師生、父子之間的了解與溝通,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為將道德評價與道德成長更緊密的結合,我校設計了美德檔案,跟蹤記錄學生道德成長的每一滴進步。在美的檔案中,每學期都有一個好人好事記錄欄,及時記載學生道德成長的每一步。
4.“五項內容”催化道德品質的養成
確定道德教育的“五項內容”,即我校為使道德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將小學生日常行為歸納為五個方面,即社會公德、文明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個性心理。為更好地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我們學校以“道德在線40分”為平臺,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道德在線40分”活動,是在以往我校道德教育基礎上的創新活動形式,它本著小而精,小而實的原則,通過循序漸進、靈活多樣、寓理于情的活動形式,以學生小課堂,透視社會大課堂;以學生小視角,反映社會大問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感受中,明是非,辨善惡,找不足,樹信心,在不斷的明理感知、內化踐行、辨析提升等系列活動中,培養良好道德品質,樹立崇高理想。活動通過道德認知、道德體驗、道德觀察、道德辨析、道德感言五個方面,或參觀,或訪問,或調查,或座談,在道德評價全程參與監督下,升華情感,歷練品德,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例如,在開展社會公德教育主題活動時,我校結合200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的契機,以孟祥斌事跡為核心,以道德在線40分為平臺,開展了“他這樣做值不值”的道德辯論會。學生們通過上網查詢,搜尋整理,從正反兩方面在辯論會中對孟祥斌的行為做了深刻的剖析,正反雙方的不同見解,代表了社會的不同群體的不同看法,這看似矛盾的兩種觀點,卻時刻在引導孩子怎樣做事,怎樣做人。辯論會后,我們以“道德感言”的形式,讓同學們盡抒胸臆,從同學們那富有哲理性的話語中,看到了孩子們思想的升華,相信一顆正義的種子也悄然在他們的心底生根、發芽。
由于孩子們已經體味到父母的艱辛,所以此評價表同學們完成得非常好,很多家長反映孩子變乖了,能主動幫父母做事了,這讓我們感到很欣慰。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看到孩子們的道德成長與進步,我們做到了。在此,我們也看到了道德評價與促進道德培養、升華道德情感的內在聯系,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和方向。
又如,在進行“環保1+1”道德在線40分活動中,我們將評價與道德培養更加有效地融合,通過下發“環保1+1”道德評價表的形式,把愛護環境教育與學生日常行為緊密結合,通過評價既進行了道德引領,,也讓學生在評價中明確,愛護環境我們小學生應該做些什么。
道德作業既是道德培養又是一次道德評價,通過自我對照與評析,讓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課題取得的初步成果
經過幾年來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小學生道德評價方法研究已經有了雛形,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同學、老師的認可與好評,主要表現為:
1.評價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學生道德認知水平、自我約束能力明顯提高。
通過幾輪評價,學生們日常行為習慣基本形成,道德判斷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學生們明確了在什么場所應該有怎樣的道德要求,并能夠自覺地遵循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2.通過評價,學生學會了正確認識自己,學會欣賞、學會感恩。
評價是促進道德成長的有效手段,通過四種形式的道德評價,孩子們學會了正確認識自我,寬容對待他人,學會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師。一顆愛的種子,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悄然生根、發芽。
3.道德評價讓學校德育工作碩果累累,錦上添花。
幾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吉林省標準化家長學校、長春市行為規范示范校、長春市心理健康示范校、長春市未成年人道德基地校、長春市精神文明單位、綠園區優秀少先大隊等殊榮。李娜同學被評為“長春市好市民”,朱奕達同學被評為“長春市孝敬父母好兒女”。
四、下一步打算
在已取得的經驗基礎上,下一步我們打算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探究道德評價如何融入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滲透在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細胞里,輻射學校教育的全方面工作,建立一個全方位道德教育網絡。
二是對道德評價方法進行科學的論證,找到理論支撐,建立評價體系,讓評價與學生道德成長更加緊密地結合。
以上,是幾年來學校道德評價方法研究的做法,對于道德評價方法的研究,我們還處于探索階段,我們會一如既往,不斷思考,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