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茹
【摘要】新時期,我國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愈發嚴重,而導致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大學生自身因素、家庭對網絡道德教育的忽視、學校對網絡道德教育的滯后以及社會對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道德教育
一、大學生自身因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到,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內因決定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不僅會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制約,同時和自身發展狀況息息相關。現如今,計算機網絡飛速發展,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嚴重,這和他們自身發展不同步的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正處在轉型期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自立意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也在提高,對自我認識也趨于客觀化,但是遇到挫折時,有些大學生還是無法獨立解決,這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長期的校園生活,使大學生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缺乏辯證和科學的認識,辨別是非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誘惑和欺騙。然而,此時的大學生又無法快速融入成年人行列,徘徊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間,矛盾的狀態使他們選擇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抒發自己的情懷、暢談自己遠大的理想以及宣泄自己情緒的不滿等。大學時期正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個性張揚的時代,他們追求自我、勇于表現自我,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積極響應班級號召,踴躍參加學校組織、社團組織的各項活動,大學生們的精彩表現渴望得到大家和觀眾的認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償,有些人對自我的認識還有所欠缺或者對他人的預估不準確,最后導致自己積極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卻不盡如人意,并且灰心喪氣。此時,失意的大學生急需一個可以發泄情緒的方法,而互聯網恰好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開放和虛幻的網絡世界為大學生帶來了良好的心情,這很容易誤導轉型期的大學生,使得他們以后在現實社會中一旦有無法解決的事情,就會求助于網絡,甚至迷失自我、價值觀歪曲。
大學生由于自身素質和知識水平的差異,導致其自律能力也千差萬別。大學校園是一個管理相對輕松的地方,部分學生為了專業課的學習和工作的壓力,無暇顧及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缺乏自律意識。網絡世界的特性,也為大學生無所顧忌的網絡言行提供了便利,使得大學生在擺脫現實社會束縛的情況下為所欲為。相關調查研究也證實了大學生網上道德自律情況不佳。神秘的網絡世界猶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般吸引著每一個想要了解它的人,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心的大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很多大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浪費青春只為在網絡上尋求刺激和新鮮感。或許他們開始只是抱著好奇的心理瀏覽色情網站,觀看暴力視頻以及玩暴力游戲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好奇成為習慣,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愈發嚴重。他們忘記了自己學生的身份,忘記了自己學生的天職,拋棄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整天泡在網絡中游戲人生,這嚴重腐蝕了大學生的心理,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從眾心理也驅使著原本不打算進入網絡的大學生不由自主地跟隨他人一起肆無忌憚地沉浸其中,甚至不能自拔。在攀比和盲目從眾心理的作用下,有些大學生荒廢學業、無所事事,甚至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
教育在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使得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提前接觸到網絡,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良好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每年大量的案例,比如,學生因追星而自殺,因沉迷網絡鋌而走險,又因模仿電視或者網絡情節而犯罪等,這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說明家長對子女的成長和道德教育并不是可以放任不管的,反而要對他們的道德行為給予言行上的指導和教育。然而,由于家長自身素質和網絡知識的缺乏,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也就落后于社會發展。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專門場所,理應培養把新時期的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然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工作卻相對匱乏,全國僅有幾所大學開放相關課程。計算機網絡開放性、全球性、虛擬性等特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如果學校能及時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對其加以正確地引導,那么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也會有所減少。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著重強調的是理論原則,忽視了大學生實踐性培養。針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問題,很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探析,發表了相關文章,但大都停留在調查、分析階段,對此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專著較少。學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構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做出更多貢獻。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良好的社會環境容易影響良好道德意識的形成,然而,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也逐漸變得復雜和多樣化,這也使得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現象日益嚴重。作為對大學生成長和成才起著重要作用的三維空間之一的學校,它的地位無可替代。然而,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社會責任不明確,社會對于大學生網上言行的保護也較為欠缺。
作為網絡主力軍的大學生,其自主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社會環境日益復雜,首先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隨著網絡全球性、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的明顯加強,西方社會的極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等正逐漸威脅著我們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這容易使好奇心過重的大學生隨波逐流,在人云亦云中迷失自我。其次,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文化構成的多樣性,也使得大學生眼花繚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流思想,如今卻是文化思想百花齊放的局面,大學生所受到的是五花八門的文化影響。再者,社會環境因素增多。計算機網絡的逐漸普及,使得網絡環境復雜的同時,社會環境因素也增多。
雖然計算機網絡在國際舞臺上早已大展身手,但引進我國的時間并不長。因此,相應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網絡行為更加肆無忌憚,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溫床。同時,社會輿論與各大媒體對網絡消息宣傳報道的多是負面新聞,似乎這樣的新聞更加吸引人的眼球,這使得大眾忘卻了互聯網還有積極的一面。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凈化網絡輿論環境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金項目:課題名稱:“文化強國”背景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研究,課題編號:20122XS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