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 胡運杰

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馬蔚華的當天,正是政協閉幕的日子。約定的采訪時間是下午4點,當記者3點50到達時,他已經在會議室端坐。“我這個人比較靠譜,做一件事情,肯定一絲不茍地把它做好。我做政協委員也是天天出席,沒請過假。這是一種信譽。”說完,馬蔚華遞給記者一張名片,頭銜是“壹基金理事長”。2013年5月,卸任招商銀行行長之后,馬蔚華把大部分精力投在了壹基金。
“西方把良好的社會結構分為4塊:有創新意向的政府、有創業精神的企業、不愛利益的基金會、批評監督的媒體。你看,我們公益和你們媒體都很重要啊。”馬蔚華說。言談中,他已經很好地實現了自己的身份轉型。
未來的公益是網上公益
馬蔚華告訴記者,他與壹基金結緣,源于招商銀行和李連杰的一次合作。2008年冬,招商銀行聯合壹基金共同發行了聯名信用卡。持卡人每申辦一張壹基金愛心卡,招行就捐贈人民幣1元。“我把這張卡給連杰的時候,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壹基金被正式批準為民間公募基金后,馬蔚華果斷加入了其理事會,與王石、柳傳志、馬化騰、馬云等人一起成為壹基金理事會成員。2013年4月,得知馬蔚華即將卸任招行行長,李連杰在第一時間邀請其擔任壹基金理事長。
“我當時還有些猶豫。退休后好多人找我做事,后來我也了解到壹基金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存在矛盾、困難、爭議。”馬蔚華說促使自己最終下決心加盟壹基金的還是它的慈善理念。“‘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是連杰最早提出來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在想,如何讓中國最廣大的老百姓都能夠有機會隨時隨地做公益。我覺得這非常重要。”馬蔚華說,“我想,剛到招行的時候不是也遇到很多困難嗎?人生要總是一帆風順就沒有太多意思了。”
對于做公益的手段,馬蔚華也有自己的認識。“我把未來的公益叫做網上公益,利用現在的上網手段,比如微信等平臺開展捐款。總之,老百姓能接觸到的我們都可以嘗試。”馬蔚華透露,他已經和壹基金的其他理事建了一個微信群,隨時隨地討論公益想法和創意。
帶領招行兩次轉型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沒有“商業銀行”這一概念。直到1986年7月,國務院批準恢復設立交通銀行。此后先后成立了中信實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國從此進入了金融主體多元化的時代。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1992年10月,馬蔚華告別央行總部,南下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長、黨組書記、國家外匯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長。在海南期間,馬蔚華做了一件頗具突破意義的大事——關閉海南發展銀行。
當時海南有幾十家信用社資不抵債、無法兌付到期存款,導致了多起擠兌事件。1997年12月,央行海南省分行宣布保留1家信用社,關閉5家信用社,其余28家信用社全部并入海南發展銀行。兼并之后的海南發展銀行看似壯大了,但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8年春節過后,海南發展銀行各營業網點前出現了取款長龍,現金以每天一兩個億的速度流出。1998年6月19日,海南省委大院里的海南發展銀行網點的兌付上限已經下降到100元。為控制局面,防止風險蔓延,6月21日,內外交困的海南發展銀行宣布關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被關閉的銀行,而全世界銀行清盤的例子也不多。主持相關工作的馬蔚華心里沒底,在查閱了大量國際案例后,最終在央行總行的支持下完成了工作。
至此,馬蔚華完成了成為一名商業銀行行長所需的所有積淀。1999年3月,馬蔚華出任招商銀行行長。
在招行的15年時間里,“創新”幾乎成了馬蔚華的標簽。他告訴記者,銀行要想在國際上走在前面,必須更早更敏銳地了解需求,“你要及時根據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并大膽推出來”。在這種思維的驅動下,馬蔚華在團隊建設上“玩了很多花樣”,不僅送高管出國深造,還請時尚雜志的總編輯給員工講潮流和尊貴。“我們有很多有錢的客戶,但有錢不一定有品位。如果客戶經理或者行長不能讓客戶尊重你,他們就不會把錢放心地放在你那。”
2004年,馬蔚華提出了招行的第一次轉型,即發展零售銀行的理念。當時,中國銀行業同質化經營問題嚴重,客戶幾乎都是大企業,中小企業無人問津,零售業務嚴重滯后。招行主動轉型,在個人信用卡業務上尋求突破,成效顯著。截至2011年9月,招行累計發卡量突破3600萬張,在中國信用卡市場占有重要份額,并被譽為國際信用卡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被哈佛大學編寫成MBA教學案例。
馬蔚華并不滿足。2009年,招行提出“二次轉型”,具體目標是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貸款定價能力、控制財務成本、增加價值客戶和確保風險可控。其背后不是簡單的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而是理念的國際接軌。
“不改變就是恐龍”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馬蔚華在今年兩會上總共提交了7個提案,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還是他對慈善和金融的想法。
環球人物雜志:您今年有個提案,就是在基金會引進信托管理制度。我們跟很多NGO有過接觸,他們普遍反映要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特別難,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馬蔚華:這個很簡單,在商業運作中,第三方托管能夠讓社會公眾放心。信托制度在國際社會上是很多公益慈善管理的基礎和核心,關鍵是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分離。資金的所有權屬于所有捐款者,使用權歸被捐贈的人,但管理要由專業化團隊來做。通過信托關系,確定捐贈人、受托人、托管人、管理人,能使運作更加專業化。
環球人物雜志:現在引入信托機制,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馬蔚華:一個是法律制度問題,一個是公益組織內在動力不足。有時候法律制度有,但你不愿意做;有的時候有的人愿意做,而沒有配套制度。
環球人物雜志:您在提案中寫道,允許公益組織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自主選擇管理人。公益組織管理人怎樣保障資金安全?
馬蔚華:首先是制度保證,有自己內部制度,也有我國公益資金管理制度。其次是企業文化,有道德約束、自律。公益基金也要有自己的公益文化。制度是強硬的,必須這樣做的,但現實總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件發生。所以堅定執行制度的同時要推進基金文化,推進道德和自律,這樣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環球人物雜志:您如何看待官方慈善和民間慈善的關系?
馬蔚華:是相輔相成的,中國既需要官方慈善事業,也需要大量民間的、社會的慈善事業。就像企業一樣,國企對國民經濟起重大作用,但也需要大量民營資本的存在。官方的慈善非常必要,但必須改革,主要是增加公信力,使慈善更有效率,我們希望官方慈善給我們作出榜樣。
民營銀行,要靠模式取勝
環球人物雜志:您的提案還涉及到“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您怎么看民營銀行前景?
馬蔚華:民營銀行是中國金融改革的突破,過去民間辦銀行一直沒有被允許。十八屆三中全會能夠把牌照給民營銀行,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很大突破。民營銀行可以豐富我們金融市場所有制內容,增加市場競爭力,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民營企業家都非常高興,樂意加入辦銀行的大軍,但是要做這個事情也是有風險的,因為銀行本身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另外,銀行還要保證公眾的利益,這是所有者和股東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要冷靜分析今天的經營環境,前幾年辦銀行有誘惑,但現在情況有變化,增長從30%到20%到10%,也可能還會降。要看到風險也在積累,我們在高興的時候還要保持清醒。
現在想辦民營銀行,要看是不是有新的模式,而不是原來簡單的存貸款。我們要有風險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才能把民營銀行辦好。
環球人物雜志:兩會透露出了另一個信號:一兩年之內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金融改革在提速?
馬蔚華:這個口號已經提了18年,不提速也不應該了吧?我覺得利率市場化是必要的,因為它對整個金融改革是非常關鍵的。但同時,它的風險也比較大,美國1985年完成利率市場化,從1986年到1990年每年倒閉將近200家中小銀行;中國臺灣利率市場化,全行業虧損;韓國利率市場化,不良貸款率翻了一倍多;中國利率市場化,也可能會遇到一些風險。所以,要做好準備。
不同的金融機構,情況不一樣。比如招行,我們在本世紀初就有緊迫感,招行的轉型就和利率市場化有直接的關系。當時覺得銀行未來可能面對兩個脫媒,使銀行的金融中介地位逐漸弱化。一個是資本性脫媒。現在這10年直接融資份額迅速上漲,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信貸資金只占一半以下了。在銀行體系外,還有一個非常活躍的金融市場,包括信托理財、PE、民間借貸,都非常發達,現在如果不改,銀行的錢肯定流出,包括流到余額寶。這樣反而倒逼銀行,你不改可能流得更多,所以這是一個加速的過程。第二個脫媒是技術性脫媒,過去支付是銀行一家的事,但現在IT發展到移動互聯,技術領域肯定對你大大沖擊。比爾·蓋茨有句名言,“不改變就是恐龍”。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危機?
馬蔚華:現在我們推出了存款保險和金融機構退出制度,這些都是應對利率市場化的。之前,我們做了大額可轉讓存單和銀行的定價機制這些措施,使存款和貸款都有一個價格上的考驗。之后還會有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建設,因為將來央行調控不是簡單靠規模控制和存貸比控制了,還要靠債券市場的市場化操作來間接影響。當然,關鍵還是銀行自身努力,對可能到來的風險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