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伶俐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是課文解讀的“催化劑”,是學生感悟文本的“橋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不但要重閱讀質量,同樣也要注重讀的形式與方法。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藝術?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供大家學習交流。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讀出神采
朗讀不能簡單地照本宣科,而是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這種情來自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所以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渲染鋪墊,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朗讀品味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讀出文章該有的基調和神采。
1、以導語為“拐棍”。小學語文的許多課文,內涵豐富,意境高遠。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握文章的基調,在教學中,教師可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意境,讀出味道。如教學《所見》前兩句時,教師動情地描述:同學們,快瞧!小牧童騎著黃牛一搖一晃地過來了,他是多么悠閑自在啊!……優美生動的導語,一下子讓學生觸摸到詩的意境,帶上了滿懷的輕松愜意,讀起古詩來,自然、自在、優哉、樂哉!
2、以音畫為“翅膀”。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而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插圖,伴奏恰當的音樂,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對體會文章主旨、動情朗讀有著很大的幫助。如《靜夜思》,課文中的插圖形象地體現了詩句內容,教學時,我出示課文的這一插圖,配以“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子,學生沉浸在外出游子靜夜思鄉的境界中。在此基礎上,學生實踐朗讀,聲中融景,景隨聲出,讀出了內涵、讀出了感情。
3、以背景為“紐帶”。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密切相關。教學中,如果能適時、適度地引入背景資料,就能引導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入意境,領悟文章精髓。如教學《秋思》時,我先出示詩人的圖像,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猜猜詩人多大年紀了。在學生感受到詩人的蒼老后,教師進一步引導:知道詩人客居他鄉多少年了嗎?而后,教師動情介紹詩人背景資料。創作這首詩的時候,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如此一來,學生感同身受,心一下子融入了詩境,讀起文章來也就有滋有味。
二、摘句串文,讓學生讀通脈絡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有點睛之筆,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找到這些關鍵句,并將其串聯起來朗讀體會,再與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揉合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直達教學。如教《秋天的雨》一文時,在文章構段方面極富特色,前幾段都是“總—分”結構,最后一段是對全文的總結,教學時,首先出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然后引導學生與課文對照,一遍遍地誦讀,談談發現了什么。有的學生體會到這五句話連起來就像一首小詩,像一首贊美秋天的詩。有的發現了每一句話就是每段的首句,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有的發現了最后一句是對全文的總結……如此,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摘句串文”,引導學生在朗讀、比照中發現構段規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輕松地理清文脈,同時為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奠定了情感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積累富有意蘊美的散文語言的熱情,實現了朗讀與理解的完善結合。
三、激情引讀,讓學生讀活形象
引讀作為有效朗讀的教學形式之一,能夠渲染烘托課堂氣氛,引領學生走進課文內核、感受人物形象,極具鼓動性和感染性。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在品味課文的基礎上,尋求適切的引讀點,激情引讀,就能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真正實現與課文的對話,達到文與意的真正融合。如《魚游到了紙上》第四自然段中的“靜靜”一詞,看似簡單,但簡單中包含著深意。它看似平常,然而平常中孕育著內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什么叫“靜靜地看”。學生們很快講出了“靜靜地看”就是一心一意的看、聚精會神地看。接著,我引導學生聯系下文想想,青年人靜靜地看了多久?學生們讀懂了青年“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還有的同學說青年看魚堅持了六十多天,很不簡單。在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我進一步引讀。如此,緊扣“靜靜”一詞,理解意思、聯系下文、創設情境、逐層引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水到渠成,潤物無聲,做到了抓住一個詞,引讀一段文,感受一個人。通過激情引讀,真正讓課文人物形象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