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茍各鐵
【摘要】涼山彝族彝漢雙語教育從50年代初發展至今,經歷了拼音彝文(新彝文)與漢語文的雙語教育、漢語文單語教育、以及規范彝文(老彝文的改造體)與漢語文的雙語教育這三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以第三個階段雙語教育理論的提出與實施過程中,把規范彝文(老彝文的改造體)引入現代學校教育,不僅作為一門課程(二類模式學校),而且還在部分學校作為學校各種教育學用語(一類模式學校)。雙語教育對涼山教育來說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成效顯著。但由于種種原因,涼山雙語教育發展緩慢,規模受限,尤其是一類模式教學規模呈現減少的趨勢。
【關鍵詞】雙語教育;發展;問題;對策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創造了多元一體化的中華文化。彝漢雙語是中國多元一體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雙語現象主要體現為:漢語+彝語。彝漢雙語教學在涼山地區開展數十年來,為彝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但彝漢雙語教學模式進入學校后,與全國兄弟少數民族雙語成效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發展路上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彝漢雙語工作起步晚
涼山彝族聚居區在20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單純彝族語言社會,彝文字盡管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但使用人口極少,只限于3%的少數“畢摩”等一類人使用。明清以來,四川彝區的文字大約在8000至10000個,但普及面窄,文盲率達97%。
1951年經政務院批準的《關于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的報告》中指出:關于少數民族教育中的語文問題,會議規定凡有現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小學和中學的各科課程必須用本民族語文教學。有獨立語言而尚無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著手創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自擇,采用漢族語言或本民族所習用的語文進行教學,關于少數民族學生學漢文課的問題,會議一致同意各少數民族的各級學校按當地少數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設漢文課。
顯然,“中小學各科課程必須用本民族語言教學”這條政策實施時,由于彝文還不規范統一通用,失去了彝文進入學校課堂的重要機會。
1956年四川地區放棄原有彝文,重新創造了一套拉丁字母的“新彝文”。這套文字由于種種原因,于1958年停止使用。直到1974年,通過對原有彝文進行規范后,科學地制定出了今天這一套表音的音節文字,同時制定了配套的使用規則、附加材料、拼音,構成一套完整的文字使用方案?——彝文規范方案,并于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推行。1984年彝漢雙語一類模式小學教學班正式在涼山彝族地區招生,正規的雙語教學模式進入涼山彝區教育教學之中。
四川涼山彝漢雙語教育改革實驗工程,從1951年算起,斷斷續續持續了半個世紀。從1984年一類模式小學班招生算起,新的雙語教育實驗又持續了30年。文字不規范、普及率低、民語工作時而間斷是雙語教育起步慢的一大因素。
二、家長和社會各階層對雙語教學持懷疑和擔憂的5種反對觀點
1.除了當“畢摩”學彝文無用,因為彝語大家都懂。
2.實際生活中基本不用彝文,例如打收條,寄信等通用文是漢文。
3.彝、漢雙語同時學習影響孩子的成績,拼音時而混淆,用同等的時間去學一門課和學兩門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領導干部子女都不學彝文,說明彝文是無前途的。
5.學漢語是為了融入以漢語為主的主流社會,找份工作。雙語學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竟爭處于劣勢,找工作又不考彝文,實屬浪費。
持以上觀點者大多為普通彝族民眾,但也有掌權握勢的精英階層人士。這種反對觀點長期在自己的關系圈中宣傳和評論,讓多數人對雙語教育有種排斥心理,造成雙語學生難招。
三、缺乏雙語型師資人才
彝漢雙語教育師資隊伍目前還存在量少質弱的問題,特別是一類模式的理科教師較缺,表現在:
1.量少。許多學校沒有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專業教師,緊缺理、化、生專業教師。
2.質弱。一是民語文專業教師改任政、史、地學科教學,或是理科教師改任文科教學。學業合格但專業不合格。二是拔高使用,選調小學教師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師到高中任教。
3.隊伍不穩定。一是優秀雙語教師跳槽改行,造成流失嚴重。特別是鄉村雙語教師流失極其嚴重。一模學校大多地處邊遠山區,交通和信息閉塞等導致許多教師調往城區或者城區附近,流失雙語教師嚴重的一模學校出現了雙語第三種教學模式:掛一模牌子,發一、二模兩套教學用書,實際用二模課程進行教學。二是雙語教師待遇差,雙語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部分雙語工作者改任其他學科,就連剛分配的雙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也以不識彝文為借口選擇非自己專業的學科任教。
以上情況是雙語教育教學中都普通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是雙語教師隊伍的素質需要提高,而且雙語教師的待遇也需要提高。
四、雙語畢業生就業難
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接受雙語教育的人才就業困難,特別是彝漢雙語一類模式的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突出。涼山地區,由于工廠、企業較少,學生就業主要靠公務員、教師考試等方式,但部分用人單位在崗位考試中,只考漢語,沒有把彝語列入考試范圍,使彝漢雙語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和學漢語畢業的學生競爭,失去許多就業機會。
從2005年開始高考接軌,但仍沿單獨劃線單獨錄取的招生政策,考生除了為“民考民”外,只要上了普通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同樣可以進入普通院校深造。表面上看,高中升學全面接軌,雙語高中生可讀任何學校,但是,由于一、二類模式學生漢語基礎相對偏差,雙語高中生無法通過“統一劃線”路子升入普通高校。彝漢雙語教學畢業生很大部分進入大學民族語言文化專業學習,這些學生畢業后,由于政府對學習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生就業保障不夠,使得學習民族語言的學生在招考就業崗位時,大部分地區對學習民族語言的學生與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進行同等考試,使得學習民族語言文學的學生感到吃了大虧。在彝族群眾中有“學習彝文當不了干部”等說法。由于就業難度大,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有下降趨勢.
90年代,涼山州雙語教學一類模式小學共計47所。2009年12月州教科所統計,一類模式小學34所(校點),2009年比90年代減少13所小學,就是一個例證。
五、對策
涼山雙語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教材體系的不完善、現代教育資源的缺乏、雙語教研經費短缺、對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不夠、教育環境和設施設備的滯后等。雖然困難種種,但除了歷史不可挽回外,其余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
1、大力宣傳彝漢雙語的必要性,讓彝族民眾認識到涼山彝族地區實施的彝漢雙語教育是即能繼承彝族幾千年積累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同時又通過族際語——漢語的學習能融入現代的主流社會,使彝族及其成員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2、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把雙語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雙語”教育規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各級各類民族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對學校“雙語”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規劃,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進“雙語”教學工作。在確保原有學校不減少的情況下,擴大一類模式辦學規模,使雙語教育更大限度的服務于邊遠彝族地區,讓更多彝族孩子在雙語教育中受益。
3、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實施“雙語”教師培訓工程,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落實教師編制規定,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建立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及時補充“雙語”教師,尤其是一模理科教師;要求在民族院校中設置與民漢雙語相應的專業,使雙語高中畢業生能夠到適合自己的優勢專業去深造,保證雙語教師隊伍后繼有人。
4、政府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應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政策是就業政策的一項內容,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權譽的各項政策,促進就業市場的健康發育,加快人事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實現減少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入學時的政策傾斜,相對加大對少數民族大學畢業時的就業政策傾斜。
5、要在質量上下功夫。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根據普通高校統一的要求,針對一類模式學校教學及師資的具體情況,加強管理,樹立質量為主的教育理念,抓好教育教學質量,全力培養彝、漢兼通,整體素質不差于普通學校學生或差距不大的中小學生。
參考文獻:
[1]馬錦衛《彝藏地區民漢雙語應用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G]
[2]騰星《涼山彝族社區學校實施彝漢雙語教育的必要性》
[3]《民族教育》2000年第一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