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卿 程憲國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對策分析
于 卿1, 程憲國2 (1.濟寧市農業委員會經管處,山東濟寧 272019;2.濟寧市農業委員會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山東濟寧 272019)
摘要 分析了濟寧市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指出其農業產業化經營仍存在行業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體系不健全、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農業主導產業、推進科技和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問題;對策;濟寧市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490-02
作者簡介 于卿(1981- ),女,山東濟寧人,農經師,從事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210
1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濟寧市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中,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1.1 提高認識,切實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舉措。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自覺把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擺正位置,科學規劃,積極引導,強化扶持,著力提升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和考核獎懲辦法,確定市財政每年列支4 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關于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建設“333”工程的決定》,提出用3年時間投入財政和信貸資金30億元,重點扶持30家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要求“一個龍頭項目,一名領導包保,一套班子運作,實行一條龍服務”。2012年市委、市政府對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植提升工程作出安排部署,提出堅持“扶大扶強、扶優扶新”原則,集中扶持對農民增收貢獻大、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強、檔次水平高、發展活力足的農業龍頭企業。各縣市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要求,結合各自實際,及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文件,增加專項扶持資金,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1.1.2 狠抓重點環節,健全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①把基地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著力提升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經營水平。支持龍頭企業建設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龍頭企業規模化種養及設施農業用地的各項優惠政策。在涉農鄉鎮,建立土地流轉中心,強化服務,推動規范流轉,全市流轉土地面積7.8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為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基地、帶動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②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認真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植提升工程,重點圍繞糧油、果蔬、食用菌、畜禽、水產等優勢產業,通過技改擴能、人才引進、產品研發、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推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建成了菱花、華光、益海嘉里、綠源、集盛、圣豐、利豐、新綠、百盛、臻嘉等一批生產規模大、發展后勁足、市場競爭力強、行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③把帶動農民增收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積極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形式,創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接機制,讓廣大農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利益[1]。
1.1.3 搞好配套服務,構筑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障體系。圍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力破解制約龍頭企業發展的人才、資金、管理及引導扶持等突出問題。組織龍頭企業參加部、廳舉辦的企業負責人專項培訓,2008年以來培訓企業高層管理人員307人,外向型龍頭企業管理人員119人,企業負責人整體素質和對企業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積極爭取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5年累計爭取用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的省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5 856萬元,幫助企業融資超過40億元;通過實施“333”工程,為企業融資30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問題。市農委聯合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十部門單位制定了《濟寧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運行的監測和管理,提供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和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市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4家;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分別比2008年增加2家和33家。
1.1.4 優化環境,通過招商引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地采取多種方式籌措支農資金,整合政策資源,通過實施優惠貸款、減免稅費、簡化程序、項目扶持和獎勵補助等形式,吸納國內外工商資本來濟寧市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功招引匯源、雨潤、稻香春、蒙牛、六和、中華沃航、中糧集團、正邦科技、聯想控股、中農發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來濟寧市投資發展。泗水縣在不到2年的時間,已招引投資4 500萬美元的康師傅味珍食品、投資5億元的匯源地瓜汁項目、投資2.5億元的雨潤肉類加工、投資1.2億元的泉潤畜禽養殖、投資10億元的甘薯高科技產業園、投資15億元的娃哈哈罐裝飲料等一批大項目落地建設,為深化泗水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2 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濟寧市緊緊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把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為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和重要路徑,創新理念,完善政策,加強考核,強力推進,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效,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已經確立。
1.2.1 經營組織加快發展。2013年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3 249家,輻射帶動農戶110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4%;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806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120家,10億元以上的15家,20億元以上的8家,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02.6億元,銷售收入621億元;農產品專業市場發展到210處,年交易額5 000萬元以上的發展到84處。
1.2.2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堅持突出特色,實施標準化生產,壯大基地規模,打造完整產業鏈條。全市已形成瓜菜、大蒜圓蔥、干鮮果、苗木花卉、畜禽、水產品、甜葉菊、食用菌和中藥材等特色高效產業。鄒城市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126處,規模菇棚1.8萬個,年產鮮菇12萬t,產值11億元,列全國第一。金鄉縣大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萬hm2左右,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重點龍頭企業8家、市重點龍頭企業33家,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9處,建成集種植、倉儲、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成為國際著名的大蒜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世界大蒜看金鄉”的地位更加穩固。
1.2.3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引導支持產業化各經營組織采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組織農戶生產,吸納農民就業,為基地農戶提供生產銷售服務。全市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 300家,占總數的40%,通過自建或合同、訂單帶動標準化種植基地30萬hm2,標準化養殖場區3.5萬處。利豐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 000萬元,建設了2 000 hm2甘薯生產基地,采取“三統一”模式(統一育苗、統一栽植、統一管理),實行保護價收購,帶動農戶每公頃增收7 500元以上。
1.2.4 品牌建設成效明顯。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總量達到976個,認證面積25萬hm2,認證數量和面積均居全省首位;龍頭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7件,山東省著名商標38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0件。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著名大豆專家、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合作,培育自主產權大豆、棉花、花生等國審、省審新品種23個,“圣豐”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暢銷27個省市,花生育種量全球第一,大豆常規育種量亞洲第一。
1.2.5 龍頭企業集群加快崛起。注重從實際出發,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區聚集,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益明顯、組織化程度較高的龍頭企業集群。兗州市建成了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麥郎等龍頭企業支撐的糧油加工產業集群;泗水縣建成了利豐、水晶等龍頭企業支撐的甘薯加工產業集群;嘉祥縣建成了圣豐、祥豐等龍頭企業支撐的種業產業集群;梁山縣建成了臻嘉、六合九利、日照山河、雨潤等龍頭企業支撐的畜禽生產加工產業集群;金鄉縣建成了以華光、宏昌、成功果蔬等龍頭企業支撐的大蒜加工產業集群,金鄉大蒜產業集群進入全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鄒城市建成了集盛、華源、友合、常生源等龍頭企業支撐的食用菌生產加工產業集群,成為全國十大食用菌主產基地市之一。
2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當前,濟寧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由數量規模膨脹向數量質量并重發展的新階段,盡管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不足。
2.1 行業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體系不健全 糧油、畜禽加工企業多,水產、林果加工企業少。農產品初級加工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專業流通市場建設滯后,新型流通業態發展不快。種養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縣市區缺少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
2.2 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創新能力不強 全市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只有4家,而煙臺有13家,濰坊有12家。多數企業缺乏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缺少高層次管理及技術研發人才,高端產品生產研發相對滯后,核心競爭力不強。
2.3 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專項扶持資金總量小,對重點項目集中扶持的力度不夠。企業經營成本攀升、融資難、用地難、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等問題有待解決。
3 對策建議
在下一步工作中,濟寧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2〕10號文件進一步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以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龍頭企業集群集聚,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到2015年,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 000家,年銷售收入增長10%以上,邁過千億元大關。重點在以下6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3.1 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培育行業領軍企業上取得新突破[2] 認真實施山東省農業產業化“五十百千萬”工程和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植提升工程,支持一批基礎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管理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特大型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中小龍頭企業擴規模、創品牌做大做強,全面提升濟寧市農業龍頭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2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支持龍頭企業采取“承貸承還”、“信貸擔保”等方式,幫助基地農戶解決資金困難。鼓勵龍頭企業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引導龍頭企業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入股龍頭企業,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勵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將加工、銷售環節的部分收益讓利給農戶,共同享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果。
3.3 培育區域主導產業,在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上取得新突破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一縣一業”或“一縣多業”的發展態勢,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實力。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連鎖直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業態,建立“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
3.4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 鼓勵龍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強化產品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龍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消化吸收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大力開展集成創新。抓好對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現代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企業創新管理水平。
3.5 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在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內生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重點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增強企業發展實力。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業公司、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紀人協會等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修訂完善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圍繞解決影響和制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產品研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和利益聯接機制問題,加大財稅優惠扶持力度,探索創新扶持方式方法。建立考評及督察機制,將農業產業化工作納入對各級政府的年度工作業績考核內容。強化輿論宣傳,營造全社會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濃厚氛圍[3]。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Z].2012.
[2] 李航. 論創新農業擔保體制與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4):16908-16910.
[2] 宋瑞敏,劉文謙,汪彬雯. 河南省農業產業化中的融資問題及其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5):3155-3156,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