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俊
【摘要】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這一知識點既在必修中出現也在選修中出現,它在必修1中第二章第2節離子反應中出現,但此時對它的要求比較低,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知道電解質(僅指強電解質)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是離子反應,離子反應的發生條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氣體或生成水。
【關鍵詞】離子反應 溶液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63-01
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雖然沒有安排專門的章節,但卻分散在《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整個一章中。在這章的第3節的“學與問”欄目設置了“在認識水解反應原理的基礎上,你對高中化學必修課中所學的‘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有無新的認識?”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成弱電解質”是離子反應發生的一個條件;進而進行鹽類水解的分析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和應用。
我們了解了這樣的教材內容分布后認為對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這一知識點既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出現的順序直接呈現,因為中間的跨度有些大,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但也不能一步到位,這樣對剛上高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易產生畏懼情緒,所以我們最終決定中間設計一個過渡讓學生易于接受。授課的順序是在必修1學習時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初中學習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實驗”,在此基礎上,再觀看氯化鈉、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熔化也能導電的實驗錄像,之后引入了電解質的概念;然后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并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后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接著進行有關物質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實驗,通過實驗2-1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CuSO4溶液與BaCl2溶液反應的實質是SO42-與Ba2+的反應,從而引出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和書寫步驟;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認識到電解質在溶液里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從而進入本節課教學的主題——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接著再結合第一章第二節中物質的量濃度的知識分析離子互換型反應的結果會使反應物或生成物的離子濃度發生變化,然后在第二章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置換型離子反應的條件和反應前后離子濃度的變化,慢慢滲透。并注意在以后章節以及《化學2(必修)》的學習中靈活運用,使學生形成“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概念。
學習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時在第一節“弱電解質的電離”首先讓學生明確電解質有強弱之分,由于此時已學過化學平衡理論,再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平衡的理論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并存在電離平衡。第二節“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通過水這種常見的弱電解質的了解,使學生加深對弱電解質電離的理解,并得知溶液發生酸堿性變化的本質。第三節“鹽類的水解”,首先讓學生通過實驗事實猜測出鹽溶液呈現酸堿性的一般規律;然后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利用電離平衡的理論,尋找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使學生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形成水解平衡的概念,在認識水解反應原理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你對高中化學必修課中所學的“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有無新的認識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成弱電解質”是離子反應發生的一個條件;第四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首先使學生形成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概念,然后通過教材中的實驗引導學生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轉化實質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動過程,從而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的相關理論。這樣設計教學就可以正確把握必修和選修的分層要求和遞進關系,讓學生感覺到知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沒有大跨越的感覺。而且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的完成了必修和選修內容的合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