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富根
【摘要】教師在對待物理實驗教學方面,還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應試”做法。應轉變觀念,注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教學 實驗 觀念 探究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72-01
一、引言
當前,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加上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評價是以高考成績來論,“題海戰術”仍然是教師的法寶,實施素質教育在一些教師看來只是一個“方向”,高中教育的現狀確實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而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素質教育”似乎與“高考”是“死對頭”,這其實不然,“高考”雖然有其弊端,但與“素質教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有相通之處,因為“素質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追求高考升學率并不排斥“素質教育”。那么如何做到既顧及高考又不偏離“素質教育”,談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觀念的轉變和一些嘗試。
二、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重視探究精神的培養
高中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生分組實驗中,大多數都是“測量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并不多。學生在做驗證性實驗時,還沒有到手做就知道實驗的結論,只要按照實驗冊上的實驗步驟或教師在動手前所講的實驗方法做就行了,甚至出現一些同學湊數據以應付老師檢查的現象,究其原因,是這種實驗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來。如果把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學生就會有新奇感,就會認真對待測量的每一個數據。例如,在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之后,不急于把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遵守什么法則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動手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是不是簡單的代數運算,就把“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改成探究性實驗了。又如,在講到“機械能守恒”時,不急于給學生給論,而是讓學生先動手探索,重物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加量是何關系,學生就會發現在不考慮阻力的情況下,二者相等。再引導學生為什么只是近似相等,這樣即可以得出機械能守恒的結論又可以得出機械能守恒的條件。這又把“驗證機械能守恒”的實驗改成探究式實驗了。只要教師轉變觀念,打破墨守成規,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是能夠找到既不偏離“高考”,又顧及學生的能力的培養的方式方法的。
三、創造條件把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動手實驗,積累感性經驗培養動手能力
學生進入高中后,物理的學習成了許多女生前進的“攔路虎”,而多數男生比女生對物理的學習更適應。我不認為是智力上的因素,女生比男生差,除心理上的因素外,主要是感性經驗的因素。男生少兒時天生頑皮、好動,玩玩具、到野外玩等活動,都比相對文靜的女生多,這就給男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而這些素材恰恰是物理思維的基礎。這就是男生對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悟性”普遍比女生強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條件,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感性材料,“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把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動手的分組實驗,無疑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當然,使學生積累感性素材的途徑不能只限于課堂。如講到“變壓器”、“電能的輸送”時,可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變電站”,讓學生實地考察遠距離輸電是如何實現的,同時給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一舉兩得。
四、重視物理實驗設計,改變“包辦性”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多數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都不“放心”,實驗前花大量的時間講實驗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自己再演示一遍,有的教師甚至覺得實驗的演示可視性不夠強,就做成多媒體課件,在大屏幕上把實驗過程重復演示給學生看,這樣學生只需要依葫蘆畫瓢,即可順利完成任務。這是純“應試”的做法,“包辦性”太強,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不要占用學生寶貴的實驗時間。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最大限度挖崛學生的潛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對于一個實驗不要限制太死,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各組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測量之后再組織學生討論那種方案測量比較準確又比較簡便。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重視課外實驗,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
學生的現實生活是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融合的“大課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小實驗(“做一做”),雖然很不起眼,都是學生身邊容易找到器材的實驗,比較切合實際,有的教師把這些當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如果布置學生去做,并把學生做好的器材拿到教室給予展示和演示,學生就會受到很大的鼓舞。身邊的瓶瓶罐罐都是很好的器材,比如,在講到“反沖運動”時,可跟學生一道做一個“會旋轉的易拉罐”,在講到“圓周運動的實例”時,要求學生用礦泉水瓶做一個“水流星”。用易拉罐制當作“法拉第圓筒”、用易拉罐扎幾個孔加水后讓其自由下落觀察失重現象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把物理與現實生活拉近了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六、重視物理學史中物理學家實驗介紹,滲透物理實驗的設計思想
物理學博大精深,這凝聚著許多物理學家的辛勤的汗水和科學的智慧。巧妙的實驗設計使物理學家攻破了許多難題。因此,在教學中涉及到有關實驗時,不能只是輕描淡寫,而要根據物理學史,尋找詳盡的資料給予補充,使學生明確前因后果,特別要突出物理學家們是如何巧妙構思,滲透給學生科學的實驗設計思想,這樣對學生實驗方法和技巧深刻領悟實驗、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都有很大益處。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如果離開了實驗,物理學將失去它的“生命線”。因此,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本著高度負責任的態度,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正確對待物理實驗教學,轉變純粹為了“應試”的觀念,充分挖崛實驗“潛能”,多渠道、多角度地開展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與實驗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高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清華大學出版社
[3]方強,《中學物理實驗改革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因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