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三化”)的發展水平是當前河南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該研究首先對“三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研究了國內外對“三化”發展的理論,探討了河南省“三化”發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促進河南省“三化”協調發展的對策,為構建美麗河南提供參考。
關鍵詞 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環境容量;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495-03
A Researc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n Hena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Lianxiu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Now, Henan is facing a basic problem that i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ly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quires into that domestic and foreign to their development theory, then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question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Henan. Finally, some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them, so as to build and realize a beautiful Henan.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1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及關系
河南省早在2003年就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1]。2009年,河南省開始醞釀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2005~201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和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化的顯著特征是工業發展。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發展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托。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的全面提升是工業化的主要表現。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城鎮化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生產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在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規模擴大,需要節約資源,降低城市工程成本,必然興修道路、橋梁、供排水、供電、供氣、通訊等相配套的市政公用設施,從而推進了城市工業化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結合農業的特點提出來的。不同的發展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也不同。現代社會普遍認為,農業現代化是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現代要素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使農業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農業,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的推進依賴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城鎮化的進程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去人為加快,要應用市場經濟的方式,遵循經濟規律,打好工業化基礎,切實擴大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結構。工業化具有廣泛的社會經濟含義,它包括農業及工業兩方面生產的現代化和機械化。只有加快工業化進程,才能使更多的城市人口和農業現代化釋放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吸納和消化,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步伐。而城鎮化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和資金積累。農業剩余是城鎮化的首要條件。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前提,只有農業增長才能解決糧食問題,城鎮化、工業化就會失去決定性基礎。用城鎮化來帶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符合河南發展實際。
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與城鎮的發展緊密聯系,“三化”建設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實現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工業化發展不僅能推動城鎮化的進程,而且也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伴隨著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能促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起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村的發展要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農產品品質的高級化,農產品必須走深加工再走市場的道路,取得高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為農產
品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農產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業產品[2];工業的發展獲得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的保障,工農業發展將獲得雙贏,城鎮才能逐步發展壯大。
2 河南“三化”發展現狀及對環境影響分析
“三化”協調發展是河南2009年開始醞釀的一個經濟發展戰略思路:“河南作為農業和糧食大省,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不能丟掉傳統比較優勢,更不能忘記國家責任,所以不能不把農業現代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2]。河南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發展的壓力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壓力都很大,僅僅靠種糧食無法達到發展和提升居民收入的目標,必須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與保農業、保糧食之間存在矛盾,現有的辦法就是要努力解決這個矛盾,使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
但是,“三化”發展進程中,人類如果不注重環境保護或政策失誤,會導致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村土地可持續利用造成深刻影響,農業用地向工業、城鎮建設等非農用地大量轉移,工業“三廢”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等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對土地造成嚴重污染,對農業現代化構成巨大威脅。
筆者通過調研和總結發現,“三化”發展進程存在著的不協調現象:有些地方的經濟確實得到了發展,但糧食產量降低了,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而有些地方糧食生產、生態環境可以保住,但經濟發展卻上不去。工業化持續的推進,的確帶動了城鎮化的發展,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并沒有向第二、三產業大量轉移,使得農業現代化程度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持續下降。同時,地方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工業化,優質經濟資源過于集中向第二產業,忽視了農業的地位,“偽城鎮化”和滯后的農業發展已經阻礙著河南省“三化”的協調發展。
2.1 工業化水平增幅較快,后期環境治理跟不上
工業化水平由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和工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2個指標衡量。2003年,按產值計算的河南省工業化水平43.1%,全國水平為45.5%;按就業人員計算的工業化水平是17.9%,全國為18.4%。2009年,河南省工業生產增加值首次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增幅7.1%。2010年,河南省人均GDP僅為21 073元,位居全國第14。2012年,河南省人均GDP上升為27 598.975元,位居全國第5[1]。
但是,隨著河南省工業化程度的迅猛提升,工業化帶動下的鄉村城鎮化迅猛發展,非農業人口比重增大,隱性城市化人口多。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耕地資源減少、環境承載力降低;水污染嚴重,環境容量減少;工業污染物集中、小城鎮排放的污染物濃度大;城鎮化后生態風險增大;污水處理廠脫氮建設和管網配套方面滯后,賈魯河、索須河、七里河等河渠整治進度較慢,導致賈魯河陳橋斷面氨氮指標達標率較低,市轄淮河流域水環境形勢仍舊比較嚴峻。同時城市環境容量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生態環境脆弱,農村環境保護日益繁重,礦山無序開發、農村面源污染加重、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不容樂觀。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農村人口眾多,老齡化趨勢很明顯,農村勞動力大多是老人和婦女,要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農業機械化提供工業支持,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帶動農村人口向鄉鎮轉移,吸引本地青壯勞動力回鄉就業,推動城鎮化建設。河南工業長期以來一直偏重于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有限,重工業與農業的關聯度低,難以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另外,河南能源、原材料等上游產業比重大,工業經濟的行業結構層次偏低,低水平的加工工業增長快,高加工度的產業發展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進步緩慢;傳統產品多,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集中度過低,企業組織規模效益差;這種工業化的現狀制約著城鎮發展的能力,也影響著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
2.2 城鎮化總體水平滯后
2010年底,河南省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38.8%,在中部地區排倒數第一。2012年,河南省城鎮化率已達到42.4%,較2011年增長1.8%[3]。2013年河南省的城鎮化率仍保持1.8%左右的增速,達到44.2%。
河南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并沒有帶來農業人口和農戶數量的減少,農業經營規模也隨著農戶數量的增加更加細化。縣鄉經濟實力強,縣域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前列,政府財力較為充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高,民間資本較為雄厚,非農就業比較充分,具備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條件,但全省約有1/10縣(市)距中心城市較近、綜合經濟實力強,發展轉型的任務重,土地等資源的瓶頸約束緊,“三化”發展不夠協調。
河南現有38個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在全國各省排名中居第4位,中小城市居多,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特大城市太少,人口超過100萬的特大城市只有鄭州、洛陽2個。對周圍地區要素的聚集力、帶動力和輻射力不夠強,產業層次較低,經濟實力不強,綜合競爭力弱,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力較弱,是大多河南城市的特點。2010年,河南省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之比為0.75,而全國這一指標為1.25,表明河南城鎮化進程嚴重滯后。
2.3 農業現代化受到水利基礎設施、資源和環境的制約
由于以前的建設標準低,河南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已喪失部分功能,一些水利設施已經陳舊老化,并且更新改造非常緩慢。2008年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已達70%以上,但是在2009年的抗旱實踐檢驗結果表明,實際有效灌溉面積不足50%,其中,能實現節水灌溉的不足15%[4],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農民自身科技素質不高,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資源日益緊缺。盡管每年因工業、城鎮發展而占用的土地都通過各種渠道得到了補充,耕地總面積還比較穩定,但耕地的整體質量在下降。絕大部分是肥沃的優質耕地被征占,而補充上來的卻是荒地或需要進行多年改造后才能見效的復耕地。另外水資源嚴重缺乏,耕地亂占濫用、未征先占、浪費等現象普遍存在。河南省水資源總量2010年為413.7l億m3,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量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5,屬于嚴重缺水省份[5]。大量化肥、農藥的不當使用,土壤、地下水、大氣等均受到相當程度的污染,農村大量畜禽等動物排泄物、生活污水、垃圾等不經處理,農業生態環境環境承載能力受到嚴重的破壞。
2.4 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力度不夠
2012年,全省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投資14.83億元,較2011年同期下降30.6%,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比重由2011年的15.5%下降到7.1%;其中治理廢水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40.1%,治理廢氣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46.9%,治理固體廢物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26.5%,治理噪聲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35.4%,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投資步伐較緩。隨著“三化”的加快,2012年全省18個省轄市中,霧霾天氣數超過90 d的有安陽、商丘、洛陽、鄭州等12個城市,其中安陽和商丘全年霧霾天數高達133和131 d,霧霾天氣對交通運輸造成較大影響,也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擴散,對城市空氣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途經河南的淮河流域、海河流域、黃河流域,水質也存在較重的污染特別是海河流域水質仍為重度污染。在83個省控河流監測斷面中,水質為劣Ⅴ類的斷面有18個,占21.7%。水體污染不僅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而且還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是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污染向農村蔓延。河南省農用塑料薄膜2012年為15.52萬t,比上年增長2.3%,化肥施用量增加1.6%,塑料薄膜、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給水體和土壤安全帶來不容忽視的危害;農民對秸稈的焚燒也帶來了較大的環境污染。
3 構建美麗河南的“三化“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
河南是農業大省,經濟發展是前提,糧食生產是保障,要想處理好糧食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構建美麗河南,就必須創新“三化”協調發展的內涵和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創新“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徑。
3.1 “三化”協調發展,始終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
城鎮化、工業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是前提,只有農業增長了,糧食問題才能逐步解決。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需要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這樣產生的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就為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提供勞動力、生產生活資料和資金。當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汲取的農村資源才會更多。政府要引導農業發展,把握農業生產和農業現代化的規律,改變偏向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并宏觀政策指導,讓河南省農業做到可持續發展。
3.2 正確處理好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關系
城鎮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帶動著工業化發展。在城鎮化進程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建設,進行工業發展規劃,建立工業園區,優先滿足工業發展所需的硬件,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真正懂得“小城鎮、大戰略”的內在意義。鼓勵農村勞動轉移到城鎮,辦廠、經商參與各類勞務經濟。在完善現有城區基礎上,對城市老城區加大改造力度,并與開發新區同步進行,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同時重點發展中心集鎮,以建設省級文明衛生城市為突破口,降低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投資成本,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市民道德素質和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3.3 加速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2011年河南城鎮化率僅40.6%,必須加速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以發揮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作用,而河南省諸多矛盾的焦點已指向城鎮化的水平的提高。把新型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系,構建由國家區域、省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組成的現代5級城鎮體系,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和要素單向流動的局面,為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信息、創新等高端要素集聚平臺,實現科學、和諧、可持續地發展。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需要降低城市門檻,實現城鄉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行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增加約3萬~5萬元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創新投融資機制。創新土地流轉制度,解決集體和國有土地以及農民承包土地的流轉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同時采用BOT方式、特許經營、資本市場融資等方法,靠經營城市來籌集建設資金,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投入,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運營主體多元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原則,“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做到不與農業爭資源、搶市場,用科學進步來支撐城鎮化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提高農業的資本密集度,實現資本對農業勞動的替代,促進“三化”協同發展。
3.4 兼顧城市環境容量,營造“綠色”城市,促進“三化”協調、可持續發展
從河南省情出發,制定城鎮規劃,以人為本,突出特色和文化品位,體現“綠色”城市的理念。當前,河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企業在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形式,要不斷完善城鎮化帶來的環境優化、城鎮綜合功能,用龍頭項目和骨干企業帶動產業升級,并提供必要的創新支撐與人才支撐。作為黃河、淮河成為人流、物流的聚集地的河南,為保證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必須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和循環經濟,降低農業對自然天氣的依賴,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與經濟轉型升級、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等之間的關系,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3.5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因自然條件所限,河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5]。為了提高水利對河南社會、經濟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需要不斷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興利除害,在淮河干流、北汝河干流上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以提高防洪標準,加大防洪能力。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6]。河南省近3 000萬農村居民和630.3萬在校師生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應加快治理如北汝河、賈魯河、汝河等14條重要支流,做好大中型水庫建設,對病險水閘進行除險加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制約河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是河南的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所以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任務刻不容緩。同時,政府應在修復水生態、優化水空間、提升水環境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實施一批重點水生態工程[7-8]。
參考文獻
[1] 王世炎,朱啟明,王學青,等.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發展研究[EB/OL].(2013-03-22)http://www.ha.stats.gov.cn/hntj/ztlm/jjlps/zhuantiyanjiu/webinfo/2013/03/1363334622702230.htm.
[2] 李海玉.河南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5):3157-3160.
[3] 劉永奇,王作成,孫磊,等.近五年河南省經濟運行態勢與未來五年趨勢[EB/OL].(2013-03-04)http://www.ha.stats.gov.cn/hntj/ztlm/jjlps/zhubaogao/webinfo/2013/03/1361930112145352.htm.
[4] 河南省政府.鄭州市城市規劃總體綱要(2007-2020年)[EB/OL].http://doc.mbalib.com/view/f2e5d2f525fed5a95d6287a6980b7d98.html.
[5] 梁穎,李嘯浪,蔡承智.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戰略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16673-16674.
[6] 張海濤.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N].河南日報,2012-12-13.
[7] 蘇發金.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實證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5-49.
[8] 李蓮秀.河南省“三化”發展下的水資源保障[J].農業工程,201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