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基能
課堂提問是小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根據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狀態。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提問的效果呢?
一、設置問題要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是學知識的源動力。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首先要使學生喜愛數學,對數學產生興趣。愛恩斯坦也有一句名言:“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具有趣味性。數學學科本身存在著許多有趣的問題和誘人的奧秘,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科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向學生提供思維的材料與框架。如:“兩步計算應用題”學習后,教師以“小松鼠過冬天”為主題,設計了:有一個冬天,一只松鼠正在準備過冬的糧食,它第一次拾到18個松果,第二次比第一次多拾了5個,第三次比第二次多拾了3個,第三次拾了多少個?出示這道兩步計算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后,再以一張說明勞動最光榮的掛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樣做,不僅寓樂于學,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學會分析,提高了解題能力,而且寓樂于教,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中接受了教育。又如像劉德吳老師在教《厘米的認識》這樣一節課,入課的時候問:鉛筆盒里面都有什么?老師問了一些學生身邊的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很熟悉的問題,這時候把學生的興致引入進來,就會有學生出來說,鉛筆盒里頭有鉛筆,有橡皮,有尺子,這時候就引入到尺子這里頭來了,尺子其實就是學習厘米的一個很好的工具。此舉還把學生剛剛課間十分鐘的時候興致勃勃的,干這個事,干那個事,活動非常充分的心拉回課堂了。
二、設置問題要因生而異
《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境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不但要關注知識本身,還需要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如:在教學“找規律” 單元時有一道出自同步學習的思考題:題下畫有兩個黑圓圈三個白圓圈,然后問,按這個規律排序第20個是什么顏色?第23個 呢?在引導學生解答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題方法而是問:“你是怎樣思考的?”這樣學生就可以各抒己見了。又如:學生在計算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例題12+34-310時,出現了以下三種做法:
1.1/2+3/4-3/10 2.1/2+3/4-3/10 3.1/2+3/4-3/10
=2/4+3/4-3/10 =10/20+15/20-6/20 =0.5+0.75-0.3
=5/4-3/10 =25/20-6/20 =1.25-0.3
=25/20-6/20 =19/20 =0.95
=19/20
面對學生的多樣化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樣問:“你覺得那種方法簡便呢?”就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但如果你這樣問“你怎么看待這三種方法?”就有機會聽到學生們的心聲了。
三、設置問題要抓住關鍵環節,問在點子上
特級教師于漪指出:“課的第一重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學生的浪花,或者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一堂課中,應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的空間,如果教師一問到底,問過多,過頻,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例如,“分數的意義”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教學時就不能直接給出“分數”的定義,而應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單位1” 和“平均分”。可見這節課的關鍵問題就是什么是“單位1” 和“平均分”?可以通過大量列舉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實例,如平分一個圓、一條線段、6個梨、8個玩具、一張紙等,來說明“單位1” 和“平均分”,然后引出“分數” 這個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四、設置問題要有啟發性
啟發即激勵引導,目的在于使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索,自覺地獲得知識。所以教師在提問是前不僅要熟悉教材,而且還要熟悉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的思路受阻塞時,在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時,在學生渴求而不可得時,教師應給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提示思維的線索,使學生能夠愉快的、自覺的分析問題,主動去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教師先出示幾道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式子,然后提問:“這些題與以前學習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不同點在哪里呢?那么,你能運用舊知識算出來嗎?”經過這種以舊知識作鋪墊,巧妙的啟發提問,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新知識。再看《專題講座》提到的張齊華老師在因數、倍數一課中所提的幾個問題,他讓學生找 36 的因數,這么一個環節里頭,張老師問了,他說剛才張老師在聽的時候發現一個奧秘,好幾個數都是 36 的因數,你發現了嗎? 誰能在 5 個數里頭,把哪些數是 36 的因數,一口氣說完,有的孩子就回答說了,2、4、13、12、18、36,這是孩子剛才已經說的那五個數;學生一口氣說了,但沒有按順序說,這時另外一個孩子就說,說他沒有寫全,少了 3、6、9,這種寫法里沒有 3、6、9。看張老師不是直接把答案說出來,而是接著孩子的話說大伙來思考一下,6、9 這兩個因數是 36的因數嗎?那孩子說少了 3、6、9,那 6 和 9 到底是不是 36 的因數?然后接著說,看來這個同學是沒有找全,沒有找全,僅僅是因為粗心嗎?是因為什么?這個時候孩子做了全方面的思考,然后后面孩子又有很多很好的回答,然后后來接著這個課進行,張老師又問了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看張老師在這節課里所提的問題不但具體而且很具有啟發性。
總之,運用巧妙的提問方法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