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讓我們的課堂回歸生活,屬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給學生順利成長與發(fā)展的土壤,要求教師的教學成為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中心的育人行為,使課堂充滿學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長的陽光雨露,最終讓課堂成為師生生命的綠洲。筆者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和課題研究,總結了通過挖掘生活化內容、設計生活化的練習、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日記等有效教學途徑,使學生在數學知識實踐應用能力,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顯著的進步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策略一:挖掘生活化內容,為教學服務。
①從教材中挖掘
我們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了部分教材,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yǎng)”,把書本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巧妙結合起來,教師賦枯燥的內容以“生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所掌握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使他們感到數學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嗎?(喜歡)那我們來做套圈游戲,找五個同學到前面來,站成一排,教師把套桿放在最左邊同學的前邊,讓大家套,同學們馬上嚷起來了:“不公平!”“為什么不公平?”生答:“同學距套桿的距離不一樣。”“那放在最右邊行嗎?”“不行”,“放中間公平嗎?”“不公平。”“那套桿放哪才公平呢?”“讓這些同學圍成一個圈,把套桿放在圓的中心。”由此引出圓心的概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游戲中也有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如《比例尺》一課,我改變了備課的視角,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幾組按比例縮放的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圖片的大小變了,但形狀不變,再讓學生體會比例尺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yōu)槭裁磳W習比例尺,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然后再把知識點分散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②從生活中挖掘
包括社會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都有我們所能挖掘的數學資源。
A、社會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從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如在教學《數字與編碼》時,課前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見過的把數字編排在一起,如066200郵政編碼這樣的編碼,再想辦法收集“身份證號碼”的相關知識,如:身份證號碼有幾位數字,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名稱及含義等,使學生感到生活數學無處不在。
B、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課時,我通過課前調查發(fā)現班內多數學生對“濃縮液”“稀釋瓶”“稀釋液”等知識不了解,有些學生根本沒見過,更談不上按比例分配的稀釋問題了,這時我調整了原來的教學設計預案,變?yōu)椤傲昙墸?)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清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清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讓學生解答后,提問:“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由平均分配自然過渡到按比例分配,把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的、活躍的情境中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與交流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C、家庭既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又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搖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現象已經進入到他們的生活領域成為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常見的量》一課引入,設計了一篇錯誤的數學日記:“今天是2008年3月12日。早上6時,我被鬧鐘急促的鈴聲驚醒,便從長2厘米、寬12厘米的床上爬了起來。我穿好衣服,洗臉、刷牙,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20小時。該吃飯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氣喝了個精光,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吃過早餐,我拿出一些零花錢急忙走出了家門。因為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我要去超市里為媽媽買一份生日禮物。”出示這篇日記后學生因其中的錯誤而發(fā)笑,并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帶著極大的興致進行了修改。
策略二: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創(chuàng)造課外的精彩。
①處理書上練習,使之更加豐滿。
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還原和再創(chuàng)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生活中,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例如計算課的練習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在教學“小數乘除法”時,我把計算練習融入學生喜歡的春游情境中,通過春游人數的計算,坐車時的對號入座,租船,選購紀念品等活動鞏固、活用了新知。
②課堂延伸,開辟“第二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例如學習《圓的認識》后,組織學生幫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一個直徑10米的圓,以備下午的班級體育競技對抗賽之用。通過實地操作,使學生再次理解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即繩子的長度決定圓的大小,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等等相關知識。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
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
我們先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節(jié)約用水”“合理存款”“走進儲蓄”等,撰寫《數學體驗研究報告》《關于銀行現行利率的調查報告》《生活用水調查報告》等。學生還編寫了《習題集》《數學廣角集》。孩子們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哪些與我們的數學知識有關,自己利用哪些知識解決了什么樣的生活問題,有什么好的意見建議向老師、家長提等等。
學生也由最初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觀念變了,學習的興趣有了,成績自然而然的就會凸顯出來。
策略三: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日記。
學生將學到的、看到的和自己觀察時所見、所想、心情等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激發(fā)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例如學習了《圓的周長》一課后,我讓學生想辦法算出學校教學樓前大柱子的直徑,并引導學生在做這個實驗時,用小日記的形式把自己觀察時所見、所想、心情等記錄下來。這樣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精神振奮,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數學教學生活化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的生活世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師的指導和指引下,學生養(yǎng)成寫數學日記的好習慣,記下自己在課堂上的感受和發(fā)現,自己喜歡的教學方法、設計,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哪些生活問題等。一本本的數學日記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數學是現實的、鮮活的,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總之,新課標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這體現了對傳統數學教學弊端的革新,也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趨勢。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學有所用,并鍛煉了自身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終身學習和服務于社會的打下更扎實的基礎。這正是我們今后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