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創作規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畫面直觀感受來講的構成形式與內容,另一部分是隱藏在構成形式與內容背后的創作情感。
構成形式與內容可以通過構圖、色彩、繪畫技法等表達出來,形成完整的一幅畫作,這主要是體現畫者繪畫功底的層次。但繪畫真正的目的在于傳達感情,在于畫者與觀者之間產生共鳴。這就是繪畫的靈魂所在——創作。繪畫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指就是畫者在無形中感受生活,并主觀地提取生活,將其精髓表現在畫面上,給人以震撼、平靜、激動等情感的釋放。
關鍵詞:繪畫 構圖 創作
構圖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注意一幅畫面的形式構成,也就是說視覺要素的點、線、面,立體等要素的組合。但是這種構成是片面的。它容易造成一種游離于內容而單獨存在的,完全追求單一形式美的構成,這樣的構圖創作就違背了藝術家最終的目的——表情達意。構圖與創作是同時進行的兩個思維形態,在構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或在創作中又會對原有的構圖進行調整都是常有的。在一幅畫作中,構成的因素通常包括:構圖、色彩、繪畫技法以及美學原理等。這幾點因素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是相互滲透的。
構圖創作時要考慮到繪畫的諸多因素之間的關系,在注意視覺要素的點、線、面、立體等要素的構成形式時,還要考慮到選用表現形式上的關系,也就是形式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考慮到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形式與內容具有相對獨立性彼此制約的辯證關系。
創作要充分考慮好如何構圖,斟酌怎么樣的構圖才最適合一處景物,才能最好地表達畫者的情感。這包括選取景物地點,對景物周邊環境的取舍,選好角度、位置等;在色彩方面不僅要客觀地觀察好原物景象的色彩關系與大調子,還要主觀地進行概括與分析,在處理畫面時要主動地歸納色彩,控制好畫面的色彩關系。哪部分需要什么繪畫技法的處理也需要畫者自我進行安排與分析。不同的技法在同一景物的處理上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在整幅畫面上會有不同的作用。繪畫的靈感來源于生活,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長期生活的沉淀和積累,繪畫創作的靈感從生活中來。我的老師曾這樣說過:“我喜歡畫農村那些景象,那是我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我對它很有感情,我喜歡畫,我能體會并表現出來。”寫實性繪畫所表現出的形象大多是在生活中觀察并濃縮了其中某一場景,這一場景首先感染到了畫者,隨后通過畫者的自身感受,投入感情地真實描繪,運用一些繪畫技法仔細描繪才成為一幅完整的畫作。
當畫家用手握住畫筆去捕捉和記錄映射在他的視網膜上的物象時,也就必然關涉藝術主體對于這種物象的理解、認知與篩選性的呈現。也就是說畫家對于形象的捕捉與呈現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像照相機的鏡頭那樣客觀地記錄。因為畫家對于對象的感觸點不僅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而且畫家主觀捕捉的形象呈現也存在心手相應的諧調程度問題。應該說,繪畫性從來都是從畫家認知對象開始的。繪畫性必然包含著繪畫主體的精神情感與主觀判斷。繪畫性的形象與圖像性的形象在呈現對象上,至少有三個最顯著的特征,這就是想象性、塑造感和筆觸味。
在寫實繪畫的藝術體系中,畫者都必須接受透視學與解剖學的學習和訓練。其目的,就是要求畫者不僅要表達自己看到的對象,而且要分析和表現那些由表及里,雖然看不到卻客觀存在的內在結構。這對于構圖是很重要的。一幅畫的骨架如果出現了透視問題,這對畫者來說是很不應該的,也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每一幅畫都是需要畫者自我進行歸納,主觀處理畫面關系的。
繪畫創作的過程,正如鄭板橋所言,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也就是從審美對象到審美意象到審美形象。在這其中藝術創作來源,是來自生活的感受,而有了生活中積累的形象只是作品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是如何將這些表象從形式到內容上進行完美的結合,這才是藝術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在形式到內容的轉化中必然涉及到繪畫中形象的塑造,繪畫中塑造的形象比現實生活中的原物景象更符合畫面上的視覺審美特征。畫者通過構圖、色彩、繪畫手法等相關繪畫技能的處理并重新塑造,在二維平面上虛擬一幅有情感的畫作。
所謂塑造感是將這種心理形象的再塑造通過造型方式在二維平面虛擬出來。筆觸味或手感性是繪畫性最鮮明的藝術特征。筆觸味總是最鮮明地表露畫者的個性特征。畫面的色彩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塑造中,它可以將畫者內心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色彩的碰撞,激發人去感受美,通過可視形象去感受畫者內心的感受,引起共鳴。
《暮春》(見圖)一畫描繪的是河北省一處很普通的鄉村風景。畫者的外祖母老家就是此地。雖然畫者未在這里成長,但看慣了城市景色的她每次來到這個樸素的地方,都會覺得很清新,感覺身心很放松。小的時候,每次下車便會被院子里的大黑狗的叫聲嚇得不敢動彈,慢慢長大后卻逐漸喜歡上了這些狗朋友。走在村莊里,聞到的都是泥土混合的味道。呼吸一下你會覺得有些不適應,再走幾步你就慢慢習慣了,不能說沁人心脾,卻也是很通氣的。經過了一個冬天,村里子的動物又開始活潑起來了,在小路兩旁尋找著自己留下的氣味。畫者曾跟隨過一只黃狗,看它一步一踮地跑到草垛周圍,尋找著,嗅著。
《暮春》所描繪的正是冬天過后,初春的陽光照射下,雪漸漸融化,一只黃狗尋找記號的景象。
在構圖方面,畫面整體是平行線型構圖,這種構圖給人以安定,廣闊,寧靜,穩健的感覺。因為形式和內容都不能獨立存在,而只能存在于統一之中。既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不存在無形式的內容。畫面主要描繪農村街道旁的草垛、柵欄和一些矮小的房屋。在形式上,畫者為了突顯農村午后那安靜祥和的氣氛,特意選擇了一處陽光很好、光線照射很足的地方進行創作,兩旁的景物由近以遠,呈現出很強烈的縱深感,讓觀者感覺到農村的幽靜、樸實。為了避免畫面過于空曠,在左右兩邊各增加了一些枯樹。渡過了一個嚴冬,樹枝上的雪都已經融化了,露出了光禿禿的枝杈,它們呈垂直狀,與小路的橫向延伸很好地平衡了畫面。畫面的中心點,也是顏色最亮點,便是畫面右下角那只大黃狗。它的作用很重要,一是起到了平衡畫面左右的關系,二是聚焦畫面中心點。
色彩方面,因為正處于初春時節,整幅畫以暖色調為主。經過一個冬天,天空出現了些許暖陽,天空中使用了一些黃色、橙色、紫色,與地面正在慢慢融化的淡藍色的雪相互呼應,形成了統一的色調。深褐色是農村在人們腦海中最形象的代表顏色,破破的柵欄,堆在路邊的稻草,泥巴糊成的小民房,在畫面中和天空融為一體,顯得那么樸實,那么和諧。盡管描繪中的景物都還是很蕭瑟,但地面上的光彩還是讓人感覺到了春天快來了,馬上就要雪化了。暖和了。春天的來到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年的辛勤勞作又要開始了,畫者深深地了解農村人民生活的不容易,但也深深地體會到他們的勤勞、樸實,能體會到生活勞作的快樂,收獲自己勞動的那份果實。
整幅畫分為天、地、街道三部分。冬天過后的天空看上去總是那么的湛藍,空氣也分外的清新,甚至能聞到雪化的味道。農村的天空看上去比城市的天空還要高一些,藍一些,也更透徹一些。在繪畫規律中,天空的色彩一般是最先添上的,且顏色要淡一些,可以顯得天空高而廣。畫者選擇天空采用濕畫法進行繪畫,將畫紙上部分全部打濕,稍作晾曬,在還有些許水份時淡淡地涂一層黃色,用一支干筆將色彩掃均勻,再上一層藍紫色。此部分的大基調就確定了。地面上是漸漸融化的積雪和陽光透過樹木、房屋照射下來的投影。為了和天空相互呼應,也采用了濕畫法,一是為了凸顯雪化的濕潤,二是與立面的街道形成對比。街道是景物最豐富的一部分,破柵欄,稻草垛,大黃狗,還有那兩株枯樹。這些景物均采用干畫法,為了體現景物的質感,也為了畫面不太單調,顯得更有層次,符合街道構圖的縱深感。
以上涉及到的構圖、色彩與技法都是通過畫面真實看到、感受到的,這與畫者想表達的情感是相互融合的。畫者生活在城市中,每每來到鄉村,置身其中,就會被這濃濃的鄉情所感染。現在都市的人們被學習、工作、房屋等現實問題困擾得有些麻木,很多從農村走出來、走進大城市的人們忘記了自己家鄉的樣子,忘記了那份恬靜的生活帶來的精神上的放松,帶來的身體上的愉悅。筆者抓住了這一社會現實,自己也被城市的快節奏壓得喘不過氣,而這鄉村的美好給我帶來的是難得的舒暢,是不舍的情懷。我想通過這幅畫讓觀者都可以感受到鄉村午后的別樣光景,暫時從城市生活中跳出來,還原真實的自我,感受這個最放松、最愜意的午后時光。
參考文獻:
[1] 鄔勝利.繪畫構圖的構成形式與題材內容[J].美與時代,2006(08)
[2][3] 尚輝.繪畫性何以成為當下繪畫創作的重要問題[J].尚輝視點,2012(02)
作者簡介:
褚瑩,廣西師范學院碩士,專業學科教學(美術),研究方向:油畫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