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婷
參加鍛煉活動具有很多的積極作用,既包括了改善身體素質、提高運動能力、改變身體形象這些看得見的作用,也包括了很多看不見的心理改善效應,如提高鍛煉者的自信心、改善消極的情緒和加強社會交往能力等。鍛煉心理學的研究提示我們:不同年齡段、希望達到不同健身效果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其中,是一個人去鍛煉還是和伙伴一起去健身也會對健身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
A 集體鍛煉 社交健身兩不誤
集體鍛煉對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產生這些影響的關鍵是集體鍛煉可以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人際交往氣氛和舒暢的交流環境,使人們在鍛煉身體、交流技術的過程中更充分地釋放潛在能力。美國的研究人員把一群人分成集體活動組與獨自活動組,讓他們各自完成一些任務,又在任務結束后的門外設置了隱含的助人任務,看他們會不會捐款、幫助人撿起散落地上的東西或是為人指路等。結果發現:剛參加過集體活動的人明顯表現出了比獨立活動的人更多的幫助他人的行為。這提示我們,參加集體活動對于提高社交和助人的意愿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還發現,在人逐漸適應當眾完成一些任務時,說話聲調會在無意識中升高,身體語言也會不由自主地豐富起來,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進行表達和溝通,這些都是有益于提高社交能力的變化。經常參加集體鍛煉,將會使這些社會交往中的變化固定為習慣,從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B 新朋老友 群練老人不孤獨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強,空巢現象也頻繁引發關注。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人群,退休以后人際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同時,離職讓他們失去在工作中的位置和角色,與他人聯系交往的紐帶也減少了。參加集體體育鍛煉的老人由于有體育組織的存在,會體驗到從前在工作中的集體歸屬感。有的老人在鍛煉中找到情感傾訴的對象;有的老人在和其他老人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彼此的共同點,發展出共同的愛好和友誼;有的老人和朋友一起追求自己在年輕時不曾有機會追求的興趣、愛好,有的組團參加徒步旅游,有的進行太極拳鍛煉和表演,不但鍛煉了身體,還為自己找到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大使”身份,讓自己在社會上重新煥發了光彩。老年人通過體育活動獲得的新愛好、新身份、新體驗,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加了社會交往和聯系,還讓老人感到自己重新被社會所認同,使他們的生活喜悅起來。
C 互幫互助 組隊鍛煉易堅持
孟子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形成健身習慣的角度看,“獨健樂”同樣可能不如“眾健樂”。有研究者在對我國5個城市中2000多名18-69歲居民的運動愉快感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在運動中體會到愉快感的多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結伴或集體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相對于獨自進行鍛煉的人,集體參加鍛煉的人更容易保持長期的健身習慣,尤其是發生互動的集體健身項目,如體育舞蹈、球類項目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參加集體鍛煉往往會形成對健身活動的“責任感”,健身不僅僅是自己的事,還成為了我們和健身伙伴友誼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小小的承諾和約定,成為一起互相鼓勵實現健康愿望的正能量來源,這就使得我們更容易形成健身習慣;在健身中與同伴的溝通也能夠使我們更多地產生對活動的興趣,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和取得較好的健身效果。因此,對于希望能夠通過健身達到改善身體狀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選擇參加集體活動,或者邀請伙伴組成鍛煉團體,將會更有助于實現最初的鍛煉計劃,達到最終的健身目標。
D遠離喧囂 獨自健身更放松
集體鍛煉有諸多的好處,那么獨自鍛煉是否就沒有優勢了呢?并非如此。個人鍛煉有著集體鍛煉所不能取代的效果,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在個人鍛煉中,個人由于受到的外界干擾較少,更能夠產生對疲勞,特別是精神疲勞的調節作用。
現代社會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巨大,許多年輕人會由于多種慢性壓力持續并存而產生心理疲勞或心理耗竭,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失眠、脫發等一系列病理反應。獨自進行鍛煉時,鍛煉者能夠更好地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關注自己鍛煉的過程,關注身體的體會和實際的感受。進行過瑜伽訓練和身體訓練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教練會反復提示不要受到外界干擾,要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鍛煉的肌肉感覺等,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讓人得到很好的放松,忘記白天發生的種種紛擾,進入一種“自在”的狀態。在獨自鍛煉的過程中,個體往往能夠在安靜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注意集中條件,因而更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從日常的壓力中解脫出來,達到心理疲勞調節的最佳效果。因此,對于年輕人來說,獨自進行一些身體鍛煉是非常有釋放壓力、改善情緒的積極作用的。
E與世無爭 關注自身不攀比
心理學家對體育比賽領獎臺上的冠亞季軍的表情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快樂的程度與名次并不相符,第三名獲得者常比亞軍還要更快樂,這提示我們,競爭并不總是帶來快樂,有時也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競爭是現代人不能回避的話題,然而在獨自鍛煉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選擇只和自己相比。與自己相比的好處在于相對客觀,而且只要能堅持鍛煉,總會有收獲,有助于個體形成自信心。選擇慢跑、快走、身體訓練(如在器械上進行的訓練)、瑜伽鍛煉等健身方式時,獨自在指導人員的科學指導下練習,有助于觀察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對于那些在自己的身體方面不太滿意,本來就不太自信或不太擅長進行社交的鍛煉者而言,以及對于家長培養孩子學習某項運動的早期,選擇獨自鍛煉,或將獨自鍛煉與集體鍛煉相結合,更有助于慢慢提升自信心,為后期參加更多的運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當然,在集體活動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回避人際間的競爭而讓自己練得“不那么累”。
有人喜歡集體鍛煉,有人更習慣于獨自健身。在進行健身的過程中,科學地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鍛煉方式和鍛煉內容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參加集體健身操的練習,還是呼朋引伴去郊外跑步,又或是獨自選擇安靜的地點練習瑜伽,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鍛煉方式。健身不是目的,健康才是追求。希望大家都能形成科學的健身觀念,進行科學的健身選擇,培養科學的健身習慣,將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的改善效果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