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
不知做家長的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平時讀書、做作業都是好好的,經常拿百分,可是每到考試就不行。無論小考還是大考,離我們的期望總是有一點距離。問問孩子,他倒也不是不會做,大部分錯誤是由于粗心造成的。我們做家長的也分析原因,考前也反復提醒他,讓他考試時多細心、多檢查,但結果往往都是白費勁,每次考試都還是這樣。
最近同事閑談中無意中說的一句話,終于讓我醒悟到了問題的要害所在。那天我和同事在辦公室聊天,他說:“我家孩子做作業時,如果做錯了,我從來不給他指出來,哪怕是非常明顯的錯誤。”他說,做錯的作業讓老師去批評好了,孩子自然會改正。我聽著,猛然意識到,我孩子考試粗心的毛病找到了:孩子的問題也許出在我們父母身上。
以前我們總以自己是認真負責的好家長而自豪。每天督促孩子做作業,幫他默寫給他批改,還要給他檢查作業,甚至還要幫他查資料、做手工、整理書包等,以致現在他寫好作業很自然地伸手往我們面前一放,等著我們給他檢查驗收。你看吧,如此辛辛苦苦競競業業,我們這樣的家長是不是夠模范的?
可是現在看來,問題可能恰恰就出在我們家長的這種競競業業上了。父母們的辛苦,換來了孩子的懶;父母們的勤奮,換來了孩子的依賴習慣;父母們的主動包辦,換來了孩子學習上的被動。長此以往,孩子們會覺得仿佛做作業是他自己的任務,檢查作業是我們家長的事情!這樣,一到考試時候,孩子們沒有了家長的幫助,就難免這里出點小問題,那里出點小差錯——所謂的“粗心”,原來是這么回事。
細想一下,道理其實很簡單:孩子做作業出錯本是正常的,你幫他檢查、指出了錯誤,孩子雖然及時改正了,但他并沒有真正記住,這個知識漏洞并沒有真正牢固地補上。家長的盡職盡責,實際上把孩子的知識缺陷掩蓋了。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要牢記一些東西,反復強化刺激、定時復習是減少遺忘的一個好方法,但知識如果放在實踐中運用,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這樣的知識會記得更加牢固。孩子的學習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親自經歷了這個過程他才會真正牢記所學的知識。古人所謂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我們這些做家長的,除了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外,在學習這件事上還是少盡點職為好。孩子平時做作業做練習,放心大膽地讓他去犯錯誤吧,孩子只有經歷了各種不同的錯誤,才會真正牢記他所要學的知識,“粗心”自然就不會再找孩子的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