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霞
【摘要】作為知識的載體,閱讀是孩子識字能力的一項基礎知識。無數實踐表明,幼兒期是每個人人生中最快且掌握語言最為關鍵的時期。幼兒在認知世界時離不開語言。語言的發展會使幼兒的認識能力得到提升,隨著認識范圍的擴大、掌握內容的加深,促使幼兒語言系統的形成的以豐富和促進。因此在該階段,對幼兒語言系統的形成產生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幼兒教學;識字;方法
一、幼兒識字的重要意義
識字教育是孩子基礎教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因為識字是一個人文化素養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孩子形成閱讀能力的基礎。幼兒通過識字過程的鍛煉,可以進一步提升其智能和豐富幼兒對世界的認知。無數實踐證明:激發幼兒識字的興趣,教給幼兒識字的方法,培養幼兒識字的習慣都是提高幼兒識字能力的關鍵。
1.識字為學前期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識字閱讀,可以培養良好習慣、性格和自學思考能力。而從小培養孩子讀書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幼兒識字閱讀的重要性,借用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積多年之經驗,我確信兒童的智慧取決于閱讀。
2.識字有利于促進學前期智力的發展。幼兒識字根本不用像成人那樣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表音、表意、象形等內部結構及其關系,而是把一個個的漢字,當成一個一個完整的由若干線條組成“圖形”來識記的。幼兒還處在右腦思維階段,圖像記憶更符合他們的生理特征,也更易被孩子接受。以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通過識字為他們的學前教育及其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才是真正為幼兒做長遠考慮。
3.識字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現在大多數幼兒園提倡幼兒學英語,但是反對識漢字。而許多小學并沒有為那些沒有識字基礎的學齡前幼兒預留太多的銜接時間。獨自閱讀作業和面對考試,確實有些難度。有無識字的差異性很快體現出來,這個時期的孩子很敏感,學習趕不上別人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所以識字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小銜接的最好教育。
二、幼兒識字教學的實施策略
在具體的幼兒識字教學過程中,筆者適時而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與方法,為幼兒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字教學步入“師樂教,幼樂學”的理想境地。具體教學策略:
1.巧用圖畫幫助理解,完成漢字與圖的關聯。對幼兒來講,認識漢字無疑是運用抽象思維的過程。而在幼兒階段,其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要讓幼兒“憑空”認出漢字,實在是勉為其難,即便是會認,也是暫時死記硬背。因此,讓幼兒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漢字有具體的圖畫依托,不僅有利于教學的趣味化實施,更是化抽象為具象,有利于幼兒理解。如在學習“西瓜”時,我就畫一個大西瓜,在旁邊注上漢字,這種由文字和圖畫兩種符號構成的畫面,保證了幼兒對畫面的有意注意,又便于幼兒對生字的理解,讓幼兒感悟自己的成功,輕松自如欣賞西瓜的同時又增強了幼兒主動識字的效果。
利用圖畫把“圖字義音”立體呈現,比單純認字更容易被幼兒接受,不但提升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加強了記憶效果。
2.妙用動畫片幫助思考,達到漢字與視頻的對接。單一的漢字認讀對于注意力不易集中與思維能力不高的幼兒來講,不利于其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幼兒識字教學中不要使用這種“支零破碎”式的識字教學方式,盡量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幼兒識字。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幼兒喜歡的動畫片,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漢字教學。如利用動畫片《龜兔賽跑》,當兔子跑得快時,教師出示“兔子—跑—快”等字卡,并鼓勵學生識記這些漢字后再看動畫片,幼兒們為了繼續看動畫片,便集中精力結合動畫片的畫面,很快地認出這些漢字。教師在聯系動畫情節的過程中,設置一定的目標,讓幼兒們“跳起腳來摘桃子”,既豐富了教學形式,更激發了幼兒識字的興趣。
3.適當穿插兒童讀物,做到漢字與閱讀的統一。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又有利于識字的鞏固。很多經典的兒童讀物的漢字相對簡單,但內容優美有趣,貼近幼兒的生活,不僅有利于幼兒識字,更有利于幼兒心智的形成與精神情操的培養。孩子有喜歡聽故事的天性,而漢字又是故事的基本元素。因此,通過閱讀兒童讀物中的經典故事勢必有利于識字。例如,在教認“哥哥、弟弟、爸爸、梨、分享”這些漢字時,我先對孩子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隨后,讓大家拿出《孔融讓梨》故事書,帶領幼兒們一個一個的認識,因為有之前的故事基礎,孩子們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字的讀法與意思,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會漢字歸類學習,提升識字與聯想的能力。在識字過程中,孩子們“丟三落四”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幼兒有一定識字量的基礎上,教會孩子們一些學習方法,常常使識字事半功倍。例如,學習“江、河、湖、海”這些字都有三點水,“提、抬、拍、打”這些字都有提手旁,這種歸類法幫助幼兒系統學習了字面的意義,將來等到孩子真正理解閱讀后,思維和想象的發展就更快了,直接把作者的思維流,吸收而變為自己的思維流,甚至因大量閱讀逐漸爬上巨人的肩膀。
5.文字找朋友趣味多,做到學習與游戲兩不誤。在游戲中學習總是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如“禾”和“火”合成“秋”,“女”和“也”合成“她”,這種找朋友讓幼兒在無形中就學會了六個字。呈現生動形象、趣味無窮的游戲學習法,幼兒興趣盎然,記憶深刻,達到了獨立識字、記字,為以后的閱讀創建了良好的根基。
三、及時鞏固,讓復習不再成為負擔
幼兒在學習漢字之后,需要及時地復習鞏固,否則就會很快遺忘。只有讓幼兒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后,才會有繼續學習的興趣。
1.制作字卡、詞卡。卡片是很好的認字識圖工具,我將動物、水果等進行分類,增強了幼兒的識別能力。我還為幼兒制作關聯詞卡,如在教“國”這一漢字時,我就進一步教授“玉”字。進而從最簡單的“一”開始,逐步過渡到“十”“土”“王”“玉”。一個“木”字,可以聯想出“本”“林”“森”“米”“來”等字,讓孩子增加感性認識。
2.在教室內,除了有固定的識字墻以外,把活動室的物品都貼上和它相對應的字卡、字條等,在幼兒目之所及之處都貼上,時間長了,幼兒便記住了與事物對應的字詞,同時也學習一一對應的關系。
3.在游戲當中鞏固字詞,如詞語找朋友:“國—旗”“蘋—果”“老—師”等這樣在幼兒活動中把所學字詞又復習了一遍。幼兒最喜歡的是游戲,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因此,將識字融于游戲之中,就會大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常見的游戲有歌唱游戲、猜謎游戲、體育游戲、角色扮演等。在實施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注意游戲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競爭性,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將識字內容融于游戲之中,以游戲為形式。比如在自由活動時間,看到很多小孩喜歡蹲在地上拍紙片,我就想:何不用這些卡片和漢字聯系起來?于是,我們制作了很多識字游戲卡片,并規定了一些字是贏方,比如,今天是星期一,我們就規定“今天是星期一”這幾個字是贏方。這樣幼兒在寬松自然的游戲中就認識了很多漢字。
四、結語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正所謂教學有法而又教無定法。因此,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一方面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要有利于調動與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也是教學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羅維軍.幼兒識字教育的探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2]朱俊卿.從腦科學新成果視角看幼兒智力開發[J].教育探索.2010(05).
[3]馬祥信.也談幼兒期識字教育[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