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
近幾個月來,50多歲的劉女士總感覺左腳腳后跟隱隱作痛,局部不紅不腫,早上起床后或行走時間過長就特別疼。她來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跟痛癥。
據了解,跟痛癥是足跟部跖面疼痛,起病緩慢,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晨起、步行或站立時加重。大多數患者局部不紅不腫,少數有輕度腫脹。部分患者足部可見如平底足等,在跟骨跖面內側檢查可發現足跟處有一局限性壓痛點,x線片常顯示伴有跟骨骨刺。
有些患者認為是因為骨刺接觸地面而引起疼痛。其實,骨刺并不一定是引起跟痛的原因,該病患者之所以疼痛的根本原因是足底跖腱膜牽拉引起,跟骨結節處的慢性炎癥。從解剖上看,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結節,向前伸展至跖骨頭附近。它分五段,先附著于每個足趾的近側趾節的脂肪墊上,然后附著于滑膜上,而跖腱膜深面有趾短屈肌附著其上。跖腱膜有維持足底縱弓、緩沖震蕩的作用。正常步態時,跨步向前,跖趾關節先背屈,后跖屈,跖腱膜受到三重牽拉,即跖趾關節的背屈、趾短屈肌的收縮、體重的下壓,牽涉拉力增大,集中于跟骨跖面結節上。如果跖腱膜受到長期、持續、過大的牽拉,可在跟骨結節的附著處發生慢性損傷,造成骨膜炎或纖維組織炎癥。此外,如果有骨性關節炎或風濕類風濕等疾病以及有足內在肌力衰弱、體重驟增、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以及穿鞋不合適等,也可引起跟痛病。
跟痛癥主要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患者可穿平底軟鞋,墊海綿跟墊;進行輕度足底按摩,以緩解跖腱膜的張力;同時,還可局部外敷藥物,早晚用藥物泡腳,促進炎癥的吸收。針對病史較長的患者,最好局部封閉治療,藥物要注射在腱膜或骨組織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