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多樹 黃元全
[摘 要]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體制要求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培育和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功能,實現多中心的合作共治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把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軟管理手段與既是治理對象也是治理主體之一的農村民間組織所具有的倫理教育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缺陷與不足,還能充分地發揮農村民間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而加快農村善治的實現。
[關鍵詞]社會管理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農村民間組織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痹谖覈r村,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社會關系、結構、運轉方式以及農民的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與舊有的管理方式極不適應,因此必須要深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構建起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合作治理的多中心的新型社會管理格局。這一格局主要由三個互相聯系的要素組成:一是仍舊作為治理主體的政府;二是各種治理手段(包括軟的和硬的兩個方面);三是既是治理對象也是合作成員的各類社會主體,在各種治理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們增強整體意識,自覺地接受管理;可以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可以使人們主動地進行自我控制”[1]。而既是治理對象也是合作成員的各類社會主體中,農村民間組織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在農村發揮著教育農民、引導農民、規范農民行為等作用。因此,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看,探討農村民間組織具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把這些功能與社會治理軟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共同促進農村善治的實現。
一、 面臨的挑戰——新型社會管理體制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狀況透視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村量大面廣。農民思想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農村社會穩定,而且牽涉到整個社會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因此,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農村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線”[2]。正是從“生命線”的認識出發,我們黨和政府一直以來就高度重視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使得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會轉型期,在新的社會管理體制下,傳統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也暴露無遺。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結構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總是離不開一定的對象,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就是廣大農民。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逐漸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真正成為生產資料的擁有者,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結構也跟著改變,這就造成了農民結構的巨大變化。農民依據自身不同的經濟實力分為不同的階層,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農民生活空間也更為廣闊,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許多青壯年農民長年累月外出務工,使很大一部分教育對象長期脫離組織管理,形成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區”。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乏味
要想開展活潑、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離開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內容也是難以湊效的。改革開放以來,民情、村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應對農民的實際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農民的興趣。但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有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從變化了的現實出發,尋找符合時代、符合農民實際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不能及時地把握農村形勢的變化和農民的實際需求,而是一味地套用老觀點、老思想,結果是農民想知道的無法知道,已經知道的又還在不停地反復說教,導致農民情緒上的厭煩和行動上的不配合,從而影響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陳舊、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預期效果,離不開一定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不能適應這一要求。
1、方法落后。一些政工干部認為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學習文件,召開會議,他們習慣于采用談話和開會的形式來開展工作。然而,即使是談話大多也是說教式的理論灌輸,缺乏清理疏導,無法使農民對教育內容“入腦、入心”。
2、方法單一。由于一些政工干部對農村工作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無法對群眾的思想進行正確分類和指導,往往采取“我教你聽、我點你通”的單一教學方法,難以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使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很膚淺僅停留在表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單一化傾向明顯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積極活動、具有意識的能動性的人。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教育主體了。政工干部自身的素質如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熱愛,是否深入了解農村的情況,是否能及時地抓住農民的需求,是否真正領會黨和政府有關文件的精髓,所有這一切都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現在很多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量”和“質”方面都難盡人意。在“量”方面,政工干部嚴重不足,而且單一,主要是由村干部或者是退休的老教師和老干部擔任;在“質”方面,政工干部整體素質偏低,缺乏專業訓練,很難勝任當前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有機力量——新型社會管理體制下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單一,政工干部專業技能的欠缺是影響目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關鍵的因素?!敖忖忂€需系鈴人”,在農村眾多可以利用的優勢和資源里,最值得挖掘的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的農村民間組織了。這些民間組織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以其獨特的方式在自己所屬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成為滿足農民多種需要,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般而言,農村民間組織是指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保護農民利益的各種公益性和互益性社會組織[3]。
在我國,這種類型的農村民間組織在歷史上早就有了,各種會社、善堂就是其中數量多、發展比較快的典型代表,只是由于內、外部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我國歷史上的這些民間組織很難獲得政治上的合法性而已。1949年后,成長起來的共和國由于受到“左”的方面因素的影響,用一種充滿政治色彩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民間組織,致使其存在和發展大受影響,有的甚至銷聲匿跡、壽終正寢。而我國民間組織真正迎來快速發展的大好時光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政治體制逐漸松動,國家權力漸次退出農村,農民個體自由空間不斷擴大,農民結社自由在體制上成為可能,因而我國農村民間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據有關方面保守估計,目前在全國已經登記和未登記的鄉村兩級民間組織至少有300余萬個,占全國民間組織總數的2/3以上[4]。目前,農村民間組織種類繁多,常見的大概有以下四類[5]:
第一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傳統農村民間組織,如花會、廟會、香會和宗族等。這種組織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由于其容納和吸收了現代社會新因素,在當代農村依然有著較大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家庭作為社會生產和管理的基本單位得以恢復,加上自然經濟耕作方式,總是習慣性地尋求著血緣、地緣關系的協作互助。于是,這些傳統民間組織存在的條件得以恢復,并全面地介入農村社區的生產和生活,深刻影響著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
第二類,新興的農村民間組織,如行業協會、老年人協會、專業合作社等。這些新興的農村民間組織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次制度創新,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權力意識覺醒,農民走向現代化的典型表現。這種新型的組織在我國發達農村地區發展迅速,但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數量還比較少。由于這類組織是完全基于市場,基于農民個人利益結合而成的利益共同體,它為農民的利益表達和利益聚合提供了新途徑,有利于農民和政府之間的溝通和協商,有利于分散的個人和社會的整合與凝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社會均衡,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安全閥。
第三類,各種宗教組織。宗教信仰人員的迅速增加,是當今我國農村政治社會一大顯著特點。自改革開放以來,這股信教的潮流就一直綿延不斷,并且呈擴大趨勢。在我國農村社會中,農民信教的方式復雜化,一部分農民是依照所信奉宗教規定的特定儀式信奉朝拜,也有較多農民采取其它特有的方式信仰宗教。誠然,宗教倡導的倫理道德、哲學理念大多與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相一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但是宗教價值觀的普世化將對原本就薄弱的農村社會主義信念理想教育產生極大的沖擊,假如一旦介入鄉村政治,后果很難想象,因而對這類農村民間組織要多加注意和引導。
第四類,其它農村民間組織。在鄉村社會中,村民為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專門問題,通常會成立一些臨時性、專門化的非正式組織,如紅白喜事理事會、村民理財小組等。這類組織僅限于解決農民生活、生產等具體事務和共同問題,具有臨時性、季節性的特征,大多不涉及政治。這些民間組織的大量涌現,給農村帶來了新鮮空氣,注入了新鮮血液?!暗谌块T是一種文化,它的背后是倫理”[6]。農民可以加入各種各樣的民間組織,參與農村事務,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對于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 有力抓手——新型社會管理體制下農村民間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進入全面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思潮相互滌蕩,農民的思想觀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受到挑戰,而新的能夠主導農民思想的價值觀尚未植入,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任務和對象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巨大挑戰。在應對這一挑戰中,我們欣慰地看到有眾多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調動的因素。在這些積極因素里,充分發揮農村民間組織的作用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一)有利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多元化
“人的活動的有效性源泉就在于人的活動本身,在于這種活動的投入過程中主體作用的有效性”[7]。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同的要素擔負著不同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發揮著主導性作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自己主導作用的發揮,不斷地協調著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活動、實踐活動的充分展開,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沿著特定的方向運行,從而保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的是村支書、文書,開會學習時就是由這些人給大家讀報念文件,似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這些人的事情。這種教育的方式不合理,作用也不大。同時,這些僅有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不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無,因此在精力和資金投入方面嚴重不足。加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層次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因此對黨和政府的有關文件和精神理解不到位。
農村民間組織的異軍突起,不僅加強了農民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凝聚了農民的力量,而且有效地維護了農民的利益。農村民間組織種類眾多,每一類型農村民間組織都有自己的領導主體,這些領導主體根據自己組織的目標和使命,采取不同的方式向組織成員灌輸各自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而這些說教其實就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地方政府和村委會等有關部門引導好,它們可以成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一份子,彌補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單一的缺陷,擴大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范圍,進而把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向前推進。
(二)有利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樣化
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了達到預想目標而采取的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總稱,良好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拉近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距離,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傳送教育思想,使受教育對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傳統上,我們一直不太注重教育方式,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人人都會做的事情,不存在所謂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這種簡單、片面的認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成了學習文件,宣傳先進事跡,而對一時接受不了,一時拐不過彎的人就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甚至威逼利誘,暴力相加。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不科學的做法。正是因為有些人不注重采取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致使黨的政策不能得到準確地傳達,使得農民的思想情緒不能及時地疏解,農民關心的問題不能得到明確的回答,進而導致官民關系緊張,農民之間互不理解。
農村民間組織的大量涌現,對于解決目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片面的狀況提供了絕好的條件。農村民間組織有的是農民居于共同興趣、愛好而組建起來;有的是為了達到或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而建立的;有的是由于有著傳統的血緣、親緣等關系而建立起來的。不管基于什么緣由,農村民間組織有一個“共同”因素把農民們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互助組織,實現共同的夢想。因此,在實現共同的目標中,這些農村民間組織都要根據各自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向組織成員灌輸、傳達本組織和政府的有關政策和精神。
(三)有利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化
教育內容指的就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所要傳授給教育對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的總和。教育內容受制于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制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因此每一個時代都有與該時代相適應的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統領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因素。只有這個核心明白了、清楚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理、有據,才能知道所要教育的對象及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進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農村民間組織的快速崛起,對于豐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過分局限于政治理論說教,可以說是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硬傷!而農村民間組織則不同,它們性質各異、靈活多樣,不同農村民間組織有不同的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加入不同的農村民間組織,就可以使成員學習到不同的價值觀和技能,如宗教組織一般都會向成員宣揚相互友愛,關愛他人,關愛生命;而宗族組織則會向成員宣揚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和諧。
(四)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農民的思想狀況
如果說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鍵,教育方式是中介,教育內容是核心,那么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則是基礎,是做好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思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認識成果,它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人們的行動,一定的行動總是受到一定思想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農村稅費改革、農村普法改革、貫徹黨的有關精神、編印學習宣傳資料、組織各類宣講團進入鄉、鎮、村開展面對面的思想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教育活動,農民了解和掌握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覺悟明顯提高。同時,隨著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社保等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村綜合改革措施的出臺,農民群眾對黨中央政策的滿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另外,通過農技培訓、文化大院建設等,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為共識,現代意識日益增強,追求新生活的勁頭更加迫切和強烈[8]。
農民思想和心態的這些變化,構成了當前農民的思想主流,也反映了農民思想狀況更加趨于理性、現實、易變和復雜?!胺钦M織之所以非同尋常,是因為它們具有專門的知識和特殊的社會關系”[6]。農村民間組織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它真正來源于農民又服務于農民,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無限地接近和溝通基層,通過日常組織活動促使成員之間的互動,耳濡目染,使得思想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取得實效。同時,它還能同政府、媒體保持密切的聯系,通過它的努力,不僅可以宣傳和普及國家的法律政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反映農民的疾苦和訴求,還可以在其中起著溝通、協調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村民間組織的這些功能,使之與新的社會管理體制相結合,不僅可以為今后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合適的載體和途徑,還可以加快農村的善治。
參考文獻
[1]張友連.論作為一種社會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53-55.
[2]中宣部.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試行條例[Z].1983-01-20.
[3]粟多樹,凌志.我國農民組織意識的現狀、成因與思考[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30.
[4]俞可平,等.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5]歐三任.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與農村政治穩定[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1):139-140.
[6]李茂平.論非營利組織道德教育的功能優勢[J].經紀人學報,2006(1):89-90.
[7]郭湛.人活動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蔡宇.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