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提出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這是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又一重要舉措。
在現代國家中,政府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可以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政府與市場主體、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不是老死不相往來,而是一種相互配合、互相制約的關系。政府可以向市場主體購買公共服務,也可以向非政府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但是,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必須有法可依,否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為有可能變成推卸自身責任、轉嫁政府負擔、壓縮市場主體生存空間、滋生腐敗的行為。
首先,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必須有明確的界限。政府權力必須是明晰的,政府的義務必須是明確的。現在許多政府機關在編人員坐在辦公室而卻雇用大量的“臨時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購買”行為不僅降低了政府機關的工作效率,而且滋生了大量的腐敗行為。如果政府權力不明晰,購買公共服務很可能會成為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減輕自己的責任,變相增加財政開支的借口。
其次,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意味著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擴大,因此,除非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政府不能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政府進入市場購買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以財政預算參與資源的配置,這樣做會導致政府權力通過購買的方式進入市場領域,從而使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政府以自己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務,或者政府依照法律規定通過招標、拍賣的方式向市場主體購買公共服務。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政府把本來應該由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務交給市場主體完成,那么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就成問題。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法定的職責,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政府才能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
再次,健康的社會除了市場主體和政府之外還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不能依靠政府提供資金生存和發展,而應通過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體現自身的價值。如果政府越俎代庖,將大量本來應該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通過“購買”的方式變成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就會導致非政府組織生存的空間受到擠壓。部分學者認為,國務院出臺政策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其目的就是要大力鼓勵非政府組織存在,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幫助非政府組織解決生存危機。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非政府組織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非政府組織能夠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果非政府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需要政府的支持,那么非政府組織就會出現明顯的異化現象。
現在我國相當多的非政府組織完全依靠政府撥款生存,這不是非政府組織發展的正道。科學的做法應該是,非政府組織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社會提供政府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務,以此來贏得社會的信賴和支持,通過公眾的捐款形成良性的循環機制,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有利于帶動其他需求的成倍增長,這是典型的食洋不化。大量的證據表明,在法規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僅會導致政府的權力邊界模糊,而且會壓縮市場主體和非政府組織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有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腐敗。
現在一些政府機關打著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幌子設立各種各樣的事業單位或者非政府組織,政府機關以購買公共服務的名義向這些組織輸送經濟利益,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權錢交易現象。如前些年一個“牙防組”就可以收取企業數千萬的贊助資金,政府成立的慈善組織每年可以得到政府數以億計的財政撥款。正因為如此,社會各界需要對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保持足夠的警惕。在制度配套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謹慎地投入財政資金購買公共服務,因為那樣做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更加混亂,社會腐敗現象更加嚴重。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應當盡快地研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為,制定專門的法律規則,防止一些政府機關打著購買公共服務的幌子變相地擴大行政權力,直接進行權錢交易。
(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