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勐 王玉花 王娜 李平 周馨竹
摘 要:課程與教材建設是高校專業建設重要重要內容,如何有效發揮兩者的協調促進作用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精神醫學專業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科學引導教材建設內容和方向,并以教材建設為籃板,促進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方法的完善,經多年的實踐,我院的精神醫學專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課程 教材 精神醫學專業 結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87-02
伴隨高等醫學教育的快速發展,作為臨床醫學重要分支的精神醫學專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精神醫學專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國的精神醫學教育也取得了蓬勃的發展,作為國內精神醫學教育的重要基地,我院在精神醫學專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這其中在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等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
在高級醫學人才的培養中課程建設是前提條件,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實施來進行落實的。醫學生通過具體的課程學習來掌握各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具備分析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進而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醫學專業教材是課程內容的物質載體,也是醫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來源,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互為支撐,兩者的有機結合是保障醫學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前提條件[1~2]。在近十幾年來,我院對精神醫學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開發等方面進行了很大的物質投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也是我院精神醫學專業獲得國內外教育界認可的重要表現形式。
1 優化精神醫學課程建設,注重課程體系與時俱進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精神醫學教育缺乏自身特色性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以臨床醫學專業為基礎,簡單增加部分專業課即為專業課程體系,突出表現為缺乏特色性教學計劃、缺少專業教材為依托,基礎精神病學、臨床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三大課程長期占據課程核心體系之中。為此,我院在長期教學實踐基礎上,結合兄弟院校的經驗,在近十年內對精神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三次大的修訂,修訂內容包括:(1)調整課程教學內容,較少非常見病的講授,如,伴隨精神疾病社會學基礎的改變,躁狂癥逐漸較少、抑郁癥和神經癥逐漸增大,精神分裂癥的類型也悄然改變,老年精神障礙的發病逐漸增高等等,為適應這些疾病譜的變化,我院對精神醫學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及時調整,增加社會文化因素與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介紹,按照最新疾病分類診斷標準增加抑郁癥、神經癥的診斷和治療。以使學生更好的適應今后臨床工作的需要;使我們培養出來的精神醫學專業人才更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3]。(2)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比重的調整,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同時醫院對醫學生實踐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我院適時調整了精神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比重,由過去的理論與實踐2∶1,變為目前的1∶1,強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并安排學生在精神科門診和病房,以及社區進行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普及學習,使其學生在后一階段的理論與實踐能夠快速融合,實現理論知識向實際能力的快速轉化。(3)教學方法改革,一改過去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注重采用臨床案例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先進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學形式更為靈活,學生接受知識教育的途徑更為寬泛[4]。時代在進步、疾病在演變、學生在發展,這些變化都要對精神醫學教學活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課程改革這是適應了這些改變,與時俱進的發展,才使得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快速提升[5]。
2 特色性教材建設,融國內外最新精神醫學研究成果于本科教材建設之中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院就開始了對精神醫學專業教材的開發,先后組織編寫了2套精神醫學專業內部教材,鑒于我院在精神醫學專業建設中的成績和專業建設地位,經衛生部教材辦公室批準,我院于2008年組織牽頭編寫了國內首套精神醫學專業本科規劃教材,并于2009年后陸續出版發行,經過多年的使用,該教材已經成為我國精神醫學教育的主要藍本,該教材的編寫隊伍涵蓋了國內精神醫學教育的核心專家團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南大學、四川大學等一批國內一流高校的一線教師參與教材編寫。同時,教材內容大量引入國內外精神醫學最新科研成果,使教材的學術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教材還將實踐教學作為一個獨立內容呈現出來,編寫了《精神醫學專業實踐指南》,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了規范和技術指導。
3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互為補充,相互融合
3.1 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建設有利于精神醫學專業課程教學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加快課程內容的更新速度
教材建設必須基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基礎上,并根據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進行編寫。本科精神醫學專業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精神衛生機構的實用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在教材的內容體系中強調教材的實用性,做到教師用得好、學生學的明白,立足精神醫學專業發展的前沿和一線臨床實踐,讓學生在教材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的精神醫學診療技術,同時考慮到精神醫學的特殊性,將醫學人文、醫患溝通、醫學倫理等精神科醫師的素養教育內容有機的融合于教材之中。本套精神醫學專業教材以完整體系的形式出現共11本,其知識內容系統全面,尤其是心理學導論、社區精神病學、行為醫學這些前瞻性和保障性教材的建設,使精神醫學不在單純立足于臨床干預模式為主的教學內容,將整體性的為學生展示精神疾病的全貌,幫助學生盡快樹立起全人觀和新醫學模式觀[6~7]。
3.2 教材建設使精神醫學教學更為規范,有助于現代教學觀的落實和推廣,有效地促進課程改革
教學觀是教育者對教育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知識價值最根本的理性的認識和看法,現代高校教育觀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強調學生學習行為的終身化、個性化、民主化。作為成體系的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將使學生對精神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更為系統,使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更有抓手,教材的適用性也更寬泛,該套教材中的關于司法精神病學、精神藥理學、老年精神病學內容著眼于學生未來深層次的臨床工作需要,可以作為其今后專業拓展的工具性內容,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8]。
3.3 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的同步進行有效的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化與發展,全面提升了專業教學質量
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教材的開發必須著眼與課程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國家對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精神醫學人才的質量要求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精神醫學專業課程開始變得日趨完備和多樣化,目前各高校的精神醫學專業課程已經達到了近二十門,這種局面就要求課程教學的藍本—— 教材建設必須加快其步伐,首套精神醫學專業教材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產生的;于此同時,教材的產生也使得精神醫學專業課程體系變得更為規范,教材開發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措施,在教學實踐中國內的相關院校精神醫學專業教師先后從教材的使用效果、教材輔助資料開發、核心課程與輔助課程關系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我院的精神醫學教材建設成果即被評為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這些工作從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完善了精神醫學課程體系,客觀上發揮了促進精神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積極作用。
4 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建設中與專業課程建設相適應的重要舉措和建議
(1)注重對教學對象的研究,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增加精神醫學專業教材的實用性。教材是教材的工具,精神醫學本科教學必須以本科生的學習特點為出發點進行教材開發和課程設計,在首套精神醫學專業教材中也存在諸如過分學術化、前導性知識不足,本科教學中學生的可讀性差等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材修訂中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讓“學生讀得懂、老師交的明”。并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擴展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愿望,培養其終身學習的習慣[9]。
(2)積極引導一線專業教師參與到精神醫學教材的開發和專業課程建設工作中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材和課程設計不僅僅是教學專家的任務,更需要一線教師的參與,精神醫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廣大一線教師和醫師在教材開發和課程建設中的意見必須得到尊重和采納。我院參與該套教材的作者中,多數教師均具備較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他們的工作經驗有效的提升了教材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今后的精神醫學專業教材開發中需要進一步引入一線教師的工作智慧,讓其經驗效應得到更大的發揮。
(3)以教材為藍本,注重現代教育技術和多樣化教學方法在精神醫學專業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深刻的影響這高等教育的發展,這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而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也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載體。在過去的精神醫學教育中教師的個人經驗和課堂表現是主要的教育活動表現形式,但其實施效果確存在極大的局限性[7]。照本宣科是很長時間里精神醫學專業的理論教學形式。在首套精神醫學專業教材建設完成之后,伴隨一系列輔助教材資料的開發和教學內容的規范,現代多媒體、互動聲像等先進技術手段陸續被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學方法的改革也被廣大一線教師進行了嘗試,如PBL、案例教學、網絡教學等已經陸續得到實施。這些舉措使精神醫學專業教學更為人本,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為明確,并有效的激發了其學習興趣[10]。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院的精神醫學專業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績,先后成為國內首批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和省級重點專業。今后我院將繼續注重精神醫學專業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專業建設的內容,進一步拓展教學方法改革,逐步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精神衛生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呂小艷,項蓓麗,文衍宣.實施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相結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J].高教論壇,2011,24(11):50-53.
[2] 郭彤,陳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設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10(11):135-136.
[3] 趙阿勐,崔光成,劉吉成.醫學教育的啟示[J].中華醫學教育,2008,38(6):10-13.
[4] 崔光成,劉吉成.應用型精神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成[J].中華醫學教育 2008,38(5):47-49.
[5] 林振浪,時亞平,林錦.對住院醫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2(5):89-90.
[6] 王晶桐.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10):69-71.
[7] 楊洪峰,陳敏,王克勤,等,精神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發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9):67-69.
[8] 楊洪峰,王學春,王克勤,等.我校精神衛生專業方向十五年教學研究與實踐回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3):262-264.
[9] 馬艷,馬美華.對新世紀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建設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5):28-32.
[10] 石云霞,王世澤.構建與國家衛生事業改革方向相適應的本科醫學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