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鞍山一名四歲女童、安徽合肥一名四歲女童因病輸液時意外死亡。雖然原因尚未查明,但輸液的不良影響再次受到關注。
天津市人民醫院感染免疫科主任李玲提醒,輸液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和嚴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給藥途徑,有些疾病不需輸液,不要盲目迷信輸液的治療效果。李玲介紹,醫院門診中常有患者剛出現感冒、發熱癥狀就要求醫生為自己輸液,覺得輸液可以好得更快;還有人要求輸營養液以提高免疫功能,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輸液比口服藥物更有效,其實不完全如此。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所以要謹慎用藥。
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藥物,如普通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只要注意多休息多飲水,1周左右可自愈。有些患者輸液后立馬退燒,那是解熱鎮痛藥的作用,與輸抗菌藥無關。過量輸入、濫用抗菌藥物,會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以及細菌耐藥性增加。
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的治療方式,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給藥途徑,如靜脈炎、局部或全身感染、過敏反應等,嚴重者可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輸液時使用的藥物濃度過高或者過低,有可能破壞體內的電解質平衡;輸液過多、速度過快還可能導致肺水腫、心臟衰竭等,尤其是老年患者。長期輸液將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對健康帶來嚴重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