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考試院長”關中日前接受臺灣《聯合報》專訪,批島內公務文化有“保守”、“和稀泥”等“五大惡”,因積習已久,埋沒人才,已經到了不改不可的程度。有公務員對此表示認同,但也有人不以為然,感嘆公務員已成為“全民公敵”,但沒想到“考試院長”眼中的公務員也如此不堪。
“考試院”系臺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公務員的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惡質文化使人才變庸才 關中表示,自己曾在會議上詢問部內同仁:“心目中的公務文化是什么?”但沒人回答,他因此計劃在年后辦征文活動,讓公務員說真話。
關中將“保守”、“鄉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和稀泥”、“虛應故事”(用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名實不副”歸納為公務文化中的“惡質文化”。而這“五大惡”讓有理想與使命感的公務員感到失望,無辜背負了惡名。
關中指出,文化影響制度,而關乎公務員生涯最重要的考績制度,就是齊備這五種惡質文化的制度,影響公務體系,使得人才變庸才。
關中說,在推行考績改革時,有主管不愿得罪同事,不愿誠實考評。許多單位用輪流、投票的方式決定,“這不是鄉愿,什么才是鄉愿?”
關中表示,現行的考績制度沒有評估、沒有績效、沒有管理、沒有是非、只有獎金,甚至還有“潛規則”可以代替,“關乎公務人員生涯最重要的升遷、薪水的制度都能虛應故事,那還有什么是實在的?”
他舉例說,名不符實的考績制度,造成一個能力不夠、明明最多只能當科長的人,結果卻當上司長;原本只能當司長者,結果卻當上副部長。最后全都因能力不足,無法推動工作。
基層公務員叫屈 有很多公務員對關中的批評感到委屈,陳姓基層公務人員說,所有批評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不過基層單位什么都要做,還有挨不完的罵。
擔任公務員3年的李小姐說,公務員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么清閑,有的人工作多得做不完,節假日也要加班,而且加班費還有上限,有些機關甚至不準報加班費。她說自己曾在工作時被民眾指著鼻子罵:“公家單位的‘米蟲,浪費納稅人的錢。”回到家后哭得很傷心,如今早已經習慣外界的各種漫罵。
但也有些公務人員對“五大惡”之說十分認同,認為公務文化早該改改,要建立賞罰分明、獎優汰劣的制度,才能鼓勵公務機關里的優秀人才有所發揮。
而目前,大部分人抱著“少做少錯”的心態,只想“錢多、事少、離家近”,積極作為者反遭打壓。2013年有近1200名公務員遞辭呈,告別“鐵飯碗”。
當然,關中也為基層公務人員抱屈。他說,若“苦干實干,撤職查辦;大混小混、一帆風順”,那誰不想趨吉避兇?新人員只能在大染缸中學會保護自己,以免遭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