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一個有10人左右、ID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微博圈”被媒體曝光。在這個微博圈里,人們發現,這群人發布了大量照片,以及不少十分露骨的微博文字,內容都和“性侵小男孩”有關。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虛擬“圈子”,媒體甚至用“變態”兩字來形容。這個隱秘的“小圈子”最終被人舉報給了110。
在微博微信興起之后,各種虛擬的網絡圈子也隨之而來。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虛擬圈子都會像上述圈子那么“邪惡”。其實,在現實中,圈子被視為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在我們的生活中,圈子幾乎無處不在,同學圈、朋友圈、戰友圈、同業圈,似乎事事都要“鉆圈”。
這樣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圈子,其實都是“非正式”的。所謂的“攀關系”、“走關系”的“攀”和“走”,其實就是這種狀態的精確描述,關系或者圈子本來不存在,都是“走”出來“攀”出來的。正如管健所言:“我們每天無不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構建著某些圈子?!?/p>
與此同時,圈子“地下化”也容易被網絡放大。
很多人都認為,圈子文化是中國的特色。但是,熱衷小圈子卻和中國傳統中對于“小圈子”的鄙夷以及“怕”看起來是矛盾的。一方面,我們熱衷于結小圈子,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很怕并時刻警惕“小圈子”的出現。兩者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只能是:“小圈子”一個個地“地下化”,圈子從其緣起開始,就變得有點“陰暗”、“名不正言不順”。
走向“地下化”的“小圈子”無疑更容易傾向于偏離、規避社會普遍規則的約束。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人愛抱團卻又被認為是“一盤散沙”。
如今,微博微信的興起,雖然沒有改變傳統圈子的實質。但是,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健告訴記者:“網絡世界中的匿名性、去個性化、責任分散更有可能使得群體極化思維在網絡社群中大行其道。”
換句話說,微博、微信很有可能使得中國傳統的“圈子文化”的“地下化”缺點放大。實際上,或正是因為這種缺點的放大,才會有開篇所舉的“變態”圈子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