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今年即將從國內一所名校畢業的碩士生楊佳在杭州參加了高中同學會,讓她十分吃驚的是,曾經班上的“差生”部分如今已小有成就,而不少成績優異的“學霸”“尖子生”包括自己在內卻還在迷茫中。
讓楊佳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同桌,這個和她同是26歲的男生,如今創業做了花卉園藝栽培,生意料理得有聲有色,還常常被報紙雜志采訪。“那個時候我是班長,老師總會把班上成績最差的同學安排給我當同桌,讀書的時候總是我管他。現在感覺情形完全顛倒了,聽他手舞足蹈地講創業故事,覺得特尷尬。”楊佳說,作為名校的高材生,她曾有很強的優越感,但如今卻覺得無地自容。
記者發現,每到春節、十一長假等同學聚會多的時候,關于“優等生”和“差生”的話題總會被很多網民提起。而“優等生”長大后不如“差生”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念書的時候,聽話守規矩會讀書的是好,到了社會上膽子大臉皮厚敢于破舊立新的是好;念書的時候不談戀愛的孩子是好,一畢業,戀愛結婚生子越早越好。學生時代和進入社會之后,好多評價標準都瞬間倒置了。”網友“晴天”說。
心理咨詢師蔡春曉分析認為,“優等生”們有這種焦慮是因為,初入社會的他們往往會因為顧慮多、好面子等原因,在自我認同上產生迷茫,“優等生”的名頭也會成為一種負擔,影響著他們的心態和選擇。同時這也反映出應試教育的一些問題,社會看重的不僅是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等,而這些只顧成績的學生可能掌握比較少。
“不過總體來說,受過良好教育的肯定還是占優勢,高材生們需要去扭轉這種失衡的心態,腳踏實地地去努力,未來自會見分曉。”蔡春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