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校辦企業資產監管問題,隨著高校反腐的深入,逐漸進入了公眾視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等部門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國489所高校3478個校辦企業的資產總額為3190.26億元。此外,高校已成立的資產公司有222家。
據了解,高校的資產管理公司一般都是由高校一家出資、唯一代表學校對投資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的機構。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2007年4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目前擁有6家全資子公司,另參股了5家公司。報告顯示,2012年人大的校辦產業資產總額為9.74億元。而2012年北大校企產業高達969.4億元,2012年清華的校辦產業資產總額為705.74億元。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高校資產公司必須在資產、管理等方面與學校劃分清楚,真正起到設立“防火墻”的作用。2009年,教育部更明確規定:各校分管產業工作的校級領導可以擔任學校資產公司董事長,其他校級領導原則上應逐步撤出在資產公司的兼職。不過包括人大、北大、中山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校辦企業的負責人員多有校級領導層的身影。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高校行政人員和科研人員在企業里兼職,這種雙重身份也必然導致產權很難劃分開來。“個人腐敗是個別化的問題,但高校產權不明晰的問題普遍存在,這是體制問題”。他表示,高校產權明晰,一定要放在現代大學制度這個大的框架下才能解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缺少了明晰權責、約束權力的過程,高校貪腐才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