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通中高層密集的跳槽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戰略咨詢中心高級合伙人孫連才告訴記者,根據他所掌握的資料,近兩年估計有500人以上的國企高管進入民營企業。就全國情況來看,近年來還有擴大趨勢。
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是往日人們心目中“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金飯碗”,如今變得含金量不足了嗎?
為什么出走? 一位油氣行業已跳槽的國企高管談到自己跳槽一事時,對記者說:“我曾經有很多創新的點子,但是要么因資金審批問題擱置,要么因得不到更高層領導的認同而放棄,個人價值得不到最大限度發揮,感覺看不到明確的發展前景,所以選擇了離開。”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發展前景的預期,是影響這位高管去留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昕認為,國企高管跳槽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國企內部繼續發展的空間不大,而個人又希望能夠獨立做點事情;國有企業內耗太大,講政治多,因而感到厭倦;在利益博弈中漸漸被利益集團邊緣化而被迫離職;高薪誘惑,民營企業或非國有上市公司能夠提供更高水平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一些國企高管在任職期間有一些不合法的行為,因擔心問題敗露而主動離職,以避免將來受到處罰。
開放行業高管才“跳得動” 盡管“原因”與“理由”眾多,但國企高管們也并不是想跳就一定能跳得動的。有了適合跳槽的外部環境與契機,是促成這些高管們“好事”的重要條件。
孫連才說:“哪個領域國家向社會資本有限開放,或者行業市場化程度已經迫在眉睫,與之相近的國企馬上就會呈現出人員快速流失的局面。在相關政策沒有放開之前,國企的高管是沒有太大的選擇余地,或者說就業自由化選擇的空間非常有限。”
“其實,大多數國企高管跳槽,基本上都是選擇和原來工作經歷極其相似的企業。”孫連才說,在國企成功歷練過的高管到民營企業后往往會如魚得水,不管是業務熟練程度,還是在國企積累的人脈資源,都能在工作中很好地發揮作用。但那些被體制化或者在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下的國企高管,在民營企業就不一定有更好的展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