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出臺規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職工停職領辦創辦企業后,若3年內不再領辦創辦企業的,允許回原單位工作。該政策一出臺,即招致民眾議論紛紛。一份停職留崗的“三年之約”讓他們沒有了后顧之憂。有人憤憤不平,質疑國企員工創業竟可享受“超國民待遇”;也有人拍手叫好,國企內聚集了大量優秀人才,該政策刺激有才能的員工扔掉“鐵飯碗”,投身商海實現自身的價值。
其實,停薪留職政策并非新生事物。在30年間,這一政策經歷了從興起到沉寂而后再度復興的轉變過程。
所謂停薪留職,是指企業富余的固定職工,保留其身份,離開單位,從事政策上允許的個體經營。停薪留職,是“中國特色”之一,準確地說,它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轉型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代,包括企事業單位正式職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內的一群人,手里端的是“鐵飯碗”;而當市場經濟大潮來臨之時,其中一些人辭職下海了。由于當時仍處于計劃與市場交會期,于是這些人的“鐵飯碗”還被保留著。
停薪留職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事物,1983年6月11日,當時的勞動人事部、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下發的《關于企業職工要求“停薪留職”問題的通知》規定,停薪留職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二年。停薪留職期間,不升級,不享受各種津貼、補貼和勞保福利待遇;因病、殘而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可按退職辦法處理。
而現在的情況已大不相同?,F在各行各業的“鐵飯碗”已被打破,企事業單位用人實行的是合同制,黨政機關用人也在逐步推行聘任制,這意味著,在其崗必獲其薪;而不在其崗,不僅要“停薪”還要“去職”,沒有空余的崗位供“停薪留職”之用。在崗位競爭激烈的今天,“停薪留職”理應被叫停;在經濟體制已逐步從計劃過渡到市場的今天,“停薪留職”理應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