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賭成風、攀比式放鞭炮,這些春節里的陋習備受詬病。而在山西晉中,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俗,市民詹女士春節過得很“慘淡”,離婚的她不得不帶著孩子在賓館過除夕。
萬家團圓之時,卻不得不窩在賓館,不能進娘家門,這想來都叫人心酸。而這,只源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習俗。沿襲風俗本無可厚非,前提是,這“俗”應是公序良俗,而不能是糅合堪輿迷信、情感損害的陋俗。就拿“除夕不能回娘家”來說,它顯然已不合時宜:已出嫁的女兒會帶走娘家“旺火”一說,本就荒唐;罔顧親情涵養需求,將單親媽媽擋在娘家門外,也不人道。
“除夕不能回娘家”看似無關緊要,可在“獨生子女”“單親媽媽”已重構社會家庭形態的現實中,其影響不可小覷:許多獨生女不能“提前”回家,除夕跟父母相聚。而這,難免會制造年關時節的無妄分離,沖淡過年的溫馨氛圍,到頭來,一家人圍爐敘舊,共聽新年鐘聲,也會成奢侈。
就此而言,“除夕不能回娘家”風俗當被摒棄。應看到,全國各地過年時,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風俗,有些裹著喜慶色彩,有的則有違現代文明,如聚賭炫富、“除夕不能回娘家”。在魯迅小說《祝福》里,曾講到當地年底興“福禮”,祥林嫂因被嫌棄“不干不凈”,被拒絕籌福禮擺香案。個中的歧視、禁錮意味,不言而喻。而當下的有些習俗,何嘗不是如此?
因此,類似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俗,與其遵奉,不如用“移風易俗”的步伐碾為塵灰。而公眾,也無需從恪守陋俗中去找尋年味,畢竟滿溢在陋俗之上的,只有腐壞的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