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討喜的,可不僅僅是咱中國人。如今,外國政要用母語說吉祥話,或開口秀中文“新年快樂”,已然成了中國年的一道景。
十年來,外國政要春節拜年113次。論職務,九成以上都是總統、總理級的政府首腦。
而英國在十年中九次為中國賀新年,當之無愧成為“賀年常客”。不過,記者發現,2014年政要拜年不僅僅是送吉祥,對兩國的“政治寄語”往往夾雜其中,而且弦外有音。
今年政要賀詞有何特點? 盡管外國政要拜年已經漸成慣例,記者統計發現,在拜年形式和內容上卻各有不同。
在2014拜年的18位政要中,拜年只說吉祥話的僅有6位,而用三言兩語提及兩國關系的則有7位,另外還有5位外國領導人發表“長話”祝福,并且弦外有音。特別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拜年時間僅在斯里蘭卡之后,是拜年最早的國家領導人之一,不僅用詞數量最多,還宣揚“本國堅持走和平道路。今后仍將繼續保持相同姿態”。
怎么看各國政要賀詞不同?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梁云翔告訴記者,國家關系不一樣,決定拜年賀詞也存在一定的區別。相比于其他友好關系的國家,中美和中日關系相對更復雜,尤其是中日關系。
首先,其政要發表的賀詞需要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其次,面對中國百姓,既要表達祝賀的意思,又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爭取民心。畢竟無論哪國領導人,即使兩國在有些問題上意見不一,他也都不希望得罪對方國家的百姓。
最后,因為對于這些問題兩國解讀角度不同,所以他們的賀詞也“話里有話”地帶有一定反駁對方國家主張的意思。
外國政要賀詞為何弦外有音? 日前,外交部前禮賓司代司長外交專家魯培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外國政要發表新年賀詞并不多,這種集中賀新年是近年來才形成的。而最早可能有些亞洲國家,也過春節的國家,互相之間會有這樣的致賀詞行為。
經過多年的發展,從現在的外交語言上來講,祝賀的話里也反映著兩國關系的狀況,所以可能現在發表單純一句賀詞的越來越少,而帶入兩國關系等“深意”的則逐漸增加。
魯培新說,相對來講,大多數發表類似賀詞的政要,其代表的國家近來都與中國關系越來越近。而春節對他們來說是個不錯的契機和溝通機會,以此為由頭可以很自然地表達進一步發展兩國關系的愿望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