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慶 亢世勇
摘 要:高考作文命題具有弘揚正氣、批評假惡丑的價值觀導向作用,其價值取向,體現了中國語文教育改革方向,對寫作教學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也透視著起伏回轉的當下社會思潮,反映了社會發展對人才選拔的間接要求。把山東省2013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語文教育學理論、考試學、社會學、文化學和寫作學相關知識對其進行研究和比較分析,旨在對山東省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的科學定位和導向有所借鑒,并對考生應對高考作文給予一些建議。
關鍵詞:作文命題;價值取向;分析;總結
簡而言之,價值取向即關于“價值”的傾向性,是以“特定的價值”為標準形成的一種認識和評判(價值觀念),是個體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選擇。高考作為每年備受關注和議論的社會文化現象,高考作文被命題者賦予一定的“價值意義”成為時代變遷的風向標,其價值取向具有導向性和時代性,不僅對考生的寫作具有導向作用,而且對社會各個階段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具有映射和引領作用,尤其在當今多元價值相互碰撞、沖擊的環境下,在語文課程和傳統文化愈加引起重視的形勢下,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應該如何定位,發揮怎樣的價值導向和引領作用,是一個更為值得研究的熱門話題。結合筆者對山東省歷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的研究,在筆者看來山東省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的定位具有歷史性的研究意義,值得深入地分析和探討。
一、山東省2013年高考作文價值取向分析
黃志軍在其碩士論文《新時期以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研究》中參照吳永軍《課程社會學》和何文勝提出的教科書價值取向的范疇,構建了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外在價值取向,包括高考作文命題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立意的限制、文體方面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在價值取向,同樣可以劃分為道德類和政治類,包括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世界、自然等七大范疇,筆者主要借鑒上述框架和已有研究對山東省2013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研究。
山東省2013年高考作文題目如下:近年來,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開設專欄,為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錯,發現其中確有一些語言文字和文史知識差錯。對此,這些作家紛紛表示理解,并積極回應。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誠懇地感謝讀者對她的作品“咬文嚼字”的支持;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達了自己的謝意,他表示,請別人挑錯,可能是消除謬誤的好辦法。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鮮明;④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文。
1.對其外在價值取向進行分析
縱觀2013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目,共計17道題目,其中14道是材料作文,大部分延續了近年“材料作文”的命題趨勢,而命題、半命題等其他命題方式作為陪襯所占的比例極小,山東省也延續了自主命題以來這樣的大趨勢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題目、文體和立意的不限制使題目具有開放性、兩面性,為考生降低了審題難度留下了多元的寫作空間,避免考生猜題、考試時“掐頭去尾”直接套用。此外,題目內容具有時代性和思維型,緊貼社會熱點,關注生活實際,外來文化、網絡文化侵害了漢語言的純潔性、準確性,在利益的驅使下語言的亂用和誤用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尤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出現了70后聽不懂90后在說什么的現象,語言的規范和正確應用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中國人關注的問題,另外在材料中20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對讀者“糾錯”行為的積極回應,既緊貼時代熱點又讓包括考生在內的我們去反思、提醒自己,題目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聯系實際,引發思考。
2.對其內在價值取向進行分析
首先山東省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在價值取向定位在了道德類上,縱觀2013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大都注重“正能量”的輸出,以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例如,山東省2013年的高考作文從《咬文嚼字》給著名作家挑錯談起,通過莫言、鐵凝坦然面對,虛心接受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出雜志社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引導人們正確使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著名作家認真嚴謹,虛心接受的態度,對社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指導意義,充分響應了“觀察、體驗、感悟”的新課標精神,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辨,人情味濃郁了,文化味加重了,也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尤其是在山東高考卷中出現了2012年諾貝爾得主山東省高密的作家莫言,莫言作為全國人民的驕傲,尤其是山東人民的驕傲,莫言的出現使得山東省的高考作文題目具有地方特色給予了考生和山東人民強烈的地域歸屬感,因此,莫言作為2013年最受關注的人物之一,其言談舉止無疑是對考生、對社會都是最有影響力的,這在山東省自主命題以來的高考作文命題中,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既緊貼時代脈搏,關注社會,聯系生活實際,避免考生套作、猜題,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賦予了“正能量”的道德內涵,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合。
二、總結
在研究了山東省2013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之后,并縱觀2013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以及山東省自2005年自主命題以來的高考作文題目,我們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除了考查考生審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思維和思辨能力以及感悟生活與人生的能力外,重點還是注重考查學生心智發展的水平,特別是對道德素養的考查,因此,筆者給未來考生以下三點建議:
1.關注社會、思考現實生活
在知識經濟、信息爆炸的時代下,社會需要的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與社會脫節的年輕人,好的作文就是文學的本質,同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因此就要求考生能夠關注日常生活,體驗生活,能夠做到用文章去記錄生活,去表現生活,能夠聯系實際、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抨擊生活中的假惡丑。如今具有時代性、貼近教學的材料作文在高考命題中占主流的情況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把作文練習聯系現實,將目光和思維的觸角投向現實社會,要關注、思考現實生活,這樣在高考中我們才不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被作文題目中的材料限制了創作的靈感。
2.作文先做人
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一直堅持弘揚正氣、批評假惡丑的價值觀導向,在作文材料中以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并作為一面鏡子映射著當今社會主流提倡的價值觀,通過高考這個每年備受關注的文化現象,希望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能引領社會正確的價值觀。因次要求考生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和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內心有把衡量是非善惡的尺子,并且用作文褒善懲惡,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對社會現實的道德問題,絕不能視而不見,自身也要保持高度的正義感和道德感,要將作文與做正直、有胸襟、有境界的人結合起來,在平時要用作文弘揚良好的社會道德,批評社會中的假惡丑現象,揭露其丑惡本質。
3.增強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縱觀包括山東省在內的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2013年只有四川用話題作文,天津用半命題作文。在材料作文占據主流,命題作文、話題作文等其他形式的作文命題作為陪襯的形勢下,尤其是材料作文,作文題目本身具有兩面性、關系性和思辨性,著重于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每個考生都作為主體,從高考思辨性的作文題目中,運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提煉主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選擇切入點,扎根生活,有感而發,有理有據,有文有情,真實而又邏輯。因此,提醒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多思考、辯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有時間要讀點哲學文章,更要涉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史典籍,立足于傳統,著眼于世界,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培養思辨能力和思維認識水平。這樣在高考作文的審題和創作中,才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不落俗套。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學.1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2]倪文錦.語文考試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1版.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黃志軍.新時期以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韓德慶(1989—),女,山東濟寧人,魯東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亢世勇(1964—),男,陜西延安人,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文信息處理、現代漢語。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