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祥
案例背景描述:
心理學家馬秋斯金認為,對話的最基本結構是“問題—回答”……人正是憑借問題吸引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從實體上說,對話生成問題。新的對話將生成新的問題,不斷地對話將不斷地生成問題。從程序上說,對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對話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導著對話的深入進行。因此,對話不僅是傳遞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對話過程本身就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揭示與凸顯了真理。
案例描述及反思一:
片段一:
如“認識乘法”,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老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觀察后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橋。
生2: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
生3:我發現小河里還有魚在游呢!
……
至此,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老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現了什么?”
其實,在出示情境圖后教師只要提問圖上有幾種動物,接著引導學生2只2只地數小兔,4只4只地數小雞,然后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又對又快地求小兔和小雞各有多少只,才是思維含金量較高的問題。
教學反思:
怎樣的提問最有價值?筆者認為數學教師提問要堅持以下要求:
第一,發問要明白、準確。憑借明白準確的發問方法,使學生明白問題之所在。
第二,發問應當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對學生來說過分繁雜的問題,教師必須整理這些問題,使之適應學生的心理。
第三,不應當過分運用二選一的發問,它的教學價值有限。二選一的發問往往導致猜測、饒舌等不良風氣。
第四,避免重復連鎖式的發問。往往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感到學生不能接受(或是學生尚未充分把握該發問)時,改用其他形式的表達。
第五,在問答之間要有充分的時間“空檔”,以便于學生沉思。一切對話無非由說話(問與答)與用于沉思的事件空檔組成。
案例描述及反思二:
對話教學的主題,也稱之為話題,是展開對話的依據和中介,它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一方面,師生圍繞著主題以問答的形式展開對話,使主題不斷衍生為層層深入的新問題或知識表征,而另一方面主題又成為師生關系的中介和支撐對話體系的橋梁。為此,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對話教學的主題可以根據以下三種主要問題來確定生成。
1.關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片段二:
如教學“公頃的認識”時,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對于這個內容教學的難點就是體會1公頃的大小,1公頃到底有多大?怎么體驗?體驗到什么程度?怎樣的體驗活動最有效?教師是比較疑惑的。于是教師和學生商討我們怎么體驗1公頃到底有多大,師生商量兩套方案。
體驗活動一:
讓學生用繩子真正拉一個邊長為100米(面積為1公頃)的正方形,切實地感受1公頃的大小。
體驗活動二:
讓學生手拉手圍成邊長為10米(面積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感到已經很大,再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有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就是1公頃,從而體驗公頃是個很大的面積單位。
師生探討發現,活動一的效果是不佳的,因為親身體驗在校園里很少有這樣的視野,因此而失敗?;顒佣男Ч膊皇呛苡行?。再次商討,師生有了新的方案:選取熟悉的參照物+估計想象,我們學校面積12000平方米,比1公頃大些。
師生通過對方案選擇的商討以及優化方案的活動,讓學生在比較中清晰體會到1公頃的大小。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對話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地生疑、質疑,并以疑點問題為對話話題,培養學生的思疑、解疑能力以及科學的探究和創造精神。
2.關注由教學內容而觸及的社會中的焦點或熱點問題
“動態生成的小學數學對話教學,在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后,學生學習必定出現多種不同的結果,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出現哪種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把方案一一寫下來,做到有備無患。教師要在這一環節關注學生思維方向、方法多樣性的可能性,考慮是肯定還是否定或是引導,事先預料一下學生思維方向的可能性,就可以把握方向?!碑敯l現學生的思路偏離教學的方向,就要調整,使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當發現學生缺乏冷靜時就要讓學生靜下心來獨立思考;在學生急于表現自己的時候,不見得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入預先設置的軌道上來,也可以調整原先準備好的教案,讓學生來唱主角。對話中時常會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教師要善于傾聽,用心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靈光,以自己的教學智慧去支持對話的持續展開和不斷優化,巧妙地處理不可預測的因素,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由“執行教案”走向師生、生生的互動,變“預設”為“生成”,讓課堂對話涌動生命的靈性,從而構建一個動態生成的課堂。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