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平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很深奧也很神秘,值得每位教師去探究。
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整整十五年了,現在我總結自己在十五年的教學實踐中的失與得,以利于大家借鑒、進步。
一、教師提問模糊,令學生找不到答題方向
一個籠統的、模棱兩可的問題會讓學生不知所措,找不到答題的方向,學習興趣難以激發。
在七年級上冊《寒花葬志》這一課中,為明確寒花與作者的關系,在分析了家庭融洽的成因后,我提問到:“你認為寒花為什么不給作者荸薺吃?”結果很多學生認為寒花怕歸有光,因不敢才躲開,當然這其中融進了學生的主觀判斷。
正確的提問應該是:“你認為歸有光真的把寒花當仆人看了嗎?”
二、教師提問涵蓋面過“大”,沒有具體的方法指導,學生答不到點子上
初中生由于年齡局限、閱讀經驗有限,在學習語文中,他們需要具體指導。我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的《老山界》一文時,我提出的問題是:“同學們自己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說說老山界環境的特征。”我當時的出發點是讓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并對這些語句從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來進行解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老山界環境的特征。但是,結果只有一半的學生找出了概括老山界的特征的語句,而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較好地從修辭等方面去理解,明顯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
三、問題間缺乏過渡,學生思維跟不上
在學習《小石潭記》一文時,當學生理解了柳宗元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后,為明確文中是如何一步步詮釋這種情感的,我提問到:“作者想借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為什么又不可久居匆匆離去了呢?并找出文章中體現這種情感的語句。”結果學生很難將句子和作者的情感準確地聯系起來,作者的基本情感也搞混了。這是我過高估計學生的理解能力所導致的結果。一篇游記,要將其分析透徹,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作者的背景入手,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分析引導,那么作者的情感就順其自然地呈現出來了。在這個問題的設計上我犯了沒有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的錯誤。
偉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早在17世紀就提出了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教學原則。夸美紐斯認為教師對所教知識的組織應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而要達到系統性和邏輯性則要求教學應循序漸進,不要跳躍前進,即教學應遵守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近及遠等規則。
四、教師提問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往往會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割離開來,而脫離了生活經驗的問題有時會顯得蒼白無力,索然無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問題感興趣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課程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與兒童的經驗和興趣相一致。他認為,只有與兒童經驗相聯系的知識內容,才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興趣,即能使兒童保持意識的警覺狀態,從而更好地接受知識。相應地,教師所提的問題只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接近每位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依據各自的生活經驗來各抒己見,形成和諧的課堂環境。
面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1.教師應學會角色轉換,站在學生角度來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好問題以后,先以學生的身份來試著回答問題,如果不行,就說明你設計的問題可能存在提問模糊、答題范圍涵蓋面過大或問題間缺少過渡等問題。當發現問題后,教師務必字句斟酌,將題目表述得盡可能清晰,給予正確的點撥指導,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來設計問題,相信學生不會再對你的問題感到無從下手了。
教師有著比學生更高的閱讀理解水平和更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且,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往往會針對自己備課中的思維情況來設計問題,全然忘了這些問題是為達到某個教學目標而為學生設計的。所以,教師換位來思考問題,是檢測所設計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教師要善于以生活為載體,恰當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教材中許多課文內容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教學資源,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用課堂外的生活經驗促成課堂內教學目標的達成。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是一名智者,時刻啟動著自己的智慧,為引領學生成長,為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營養,奉獻出自己畢生的才華與精力。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