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教授。
20世紀90年代之后,陳傳席將研究重點轉向美術批評。他提倡“陽剛大氣”,以振奮民族精神;提出“正大氣象”,改變畫壇小巧邪怪現象,這些觀點廣被眾多書畫家贊同和實踐,形成一股風氣。他較早提出反對殖民文化,在題材上提倡民族精神,糾正很多畫家錯誤的創作傾向。近年來,他又提出書畫作品要有“秀骨”,這對書畫家有重大的啟導作用。又提出藝術家進入藝術史冊的四條標準等等,都給當代畫壇以重要啟發。他準確批評近現代名家與大家,在傳統和創新上為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陳傳席教授史論兼備,旁涉文學詩詞,在書畫造詣上亦是超塵脫俗,自成一家。繪畫作品被收入《中國繪畫年鑒》。散文作品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大系》等多種重要散文集中。現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繪畫創作。
已出版學術著作《六朝畫論研究》(8版)、《中國山水畫史》(12版)、《畫壇點將錄》(5版)、《悔晚齋臆語》(10版)、《弘仁》、《中國紫砂藝術》、《陳傳席文集》(1-9卷)等53余部,并有部分著作被譯為外文在國外出版。已發表學術文章近千篇。其繪畫作品被收入《中國繪畫年鑒》,散文作品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大系》等多種重要散文集中。現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繪畫創作。
文人畫是宋元以來文人士大夫階層在繪畫領域開辟的“專屬”空間,它有相對獨立的表現形式與審美法式。陳衡恪先生在《文人畫之價值》中說:“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文人畫對畫者人品才識和心襟氣象的要求很高,畫家多擅于緣情、緣景、緣事,以意會造境,并以此為遣興寄懷與自托高雅的方式。而真正優秀的文人畫作品除了有筆墨、形式和格調之外,更應融入創作主體心靈化、精神化等多方面內容。在當代的文人畫家中,尤其是美術史學者之中,陳傳席先生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陳傳席先生的繪畫屬文人畫理路,自居一格。他常說:“優秀的中國畫無不以文心開道,以詩心啟境。”其實,這也正是先生自道之語。他的《撫琴圖》詩味醇厚,意境清寂孤冷,描繪一位兀坐于山坡平石之上自遣高懷的幽人,面對群山幽谷,撫琴鳴弦,欲令眾山皆響;《尋梅圖》系列畫作,描繪高士孤獨策杖踏雪尋梅覓句之景趣,以梅之清雅高潔、玉肌瓊姿、孤芳凌寒,意在展現清曠逸士的歲寒之心,高潔之品,畫面用筆用色極簡,注重留白,僅在畫面左下角幾簇老梅的枝干間略染數點淡紅,尺幅間便充溢著寒梅的清香;《意釣孤舟圖》中棲巖濱水、清江獨釣的隱者,多是遺世獨立、峻潔孤高、操節自守的高士形象。陳傳席先生的這類作品皆以文心造境,畫意清遠,景趣蕭疏,風格超逸。他選擇帶有超世理想象征和清貞人格意蘊的人物形象為題材,意在寄托煙霞嘯傲之志和漁樵隱逸之懷。他擅長在簡單的物象中傳達隱士文化的幽意,畫面雖然簡凈,卻能鉤沉出一縷縷意境清遠的文化情思。
陳傳席先生繪畫中的文氣與詩情還體現在畫意和題畫詩的絕妙組合方面。他的山水畫《滄州晚潮圖》題道:“數里平沙接遠村,千里喬木蔭柴門。可人最是滄州晚,潮落依稀見水痕”;《逍遙游圖》上題:“遠游何必待春晴,雨后看山分外明”;《山居圖》上題:“秋嵐荏苒泛晴光,處處村村帶夕陽”;《意釣孤舟圖》上題:“或棹孤舟或杖黎,尋常適意釣長溪”;《山中圖》上題:“饑食松花渴飲泉,偶從山后到山前。溝坡軟草厚如織,困與鹿麋相伴眠”等,皆能見出先生詩與畫創作的功力。
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畫,對于“文”的要求極高。宋代鄧椿曰:“畫者,文之極也。……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陳傳席先生畫面的文氣來自于他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他少時曾跟隨國學功底深厚的父親和王天鐸老先生學習詩詞書畫,受過扎實的“童子功”訓練,能隨手寫出超越流俗的詩詞(曾有《還劍》、《了閑》詩集)。先生早年曾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后攻讀美術史碩士和文學史博士,對于文學史、思想史、宗教史、經濟史、哲學史等方面皆有研究,且新見迭出,發表過小說、散文、詩詞、譯著等。他曾說“好的書法是學問養出來的。”由此推去,好的文人畫也理應是學問養出來的。其實,創作主體的心性、胸懷和品格在畫作也會發揮積極的驅動和導引作用,反之,真正優秀的書畫能夠體現出作者的意識、情感、心襟和氣象。那些對于傳統文化感受不深,對高度精神化的文人畫缺乏理解的人,在陳傳席先生的作品中是難以產生深層次的心靈遇合與精神共鳴的。他的繪畫中還有一些因古詩造境之作,興與古會,景與意合,體現他對古人詩心的獨特把握。如山水畫《青楓浦上不勝愁》,先生結合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時空意識的獨特領悟,以及生命況味中某些只可意會的人生悲苦,盡可能以繪畫符號的方式傳達了出來。該作風神凄清、氣韻荒寒。他以李白《秋浦歌》造境的《秋浦送別圖》,淡煙點染,道心寂歷,畫幅間彌散著抑郁愁懷與蒼涼意緒;以賈島“僧敲月下門”為境的作品,設色古淡,靜謐空明,禪意縹緲;以李白《贈東林寺僧》詩意所創作的《東林送客圖》,清煙淡彩,意境清新,深契李詩的灑脫、飄逸的精神境界。
長期對美術史和文化史精深研究,使陳傳席先生對于中國書畫藝術精神的體悟比常人更為深刻,而滄桑歲月的歷事煉心,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開闊的胸襟等,皆能化作先生筆下賦情獨深、意趣深博、深摯動人的畫卷。先生經常以詩畫自遣,掇景發興,他的畫作蘊結著深湛哲思和生命覺性,觀者能在隨意荒率之處見其情懷。如山水畫《舟中懷人路杳茫》和花鳥畫《繚亂春愁是此花》,抒發的是無可奈何、無從把握的人生悲涼與落寞之感;山水畫《明月襟懷圖》題寫:“平生閱盡無知己,清風為友月為鄰”;《山中觀云圖》中題寫:“山中舊宅四無鄰,草凈云和迥絕塵。”詩畫交融,畫家以荒寒之境傳達孤寂之情。他在一幅除夕夜遣懷之作題道:“一葉小舟任意飛,莫管前程是與非。”作品的筆意沉著,設色簡淡,攄發人思。在這種超越孤獨與苦悶的文字背后,能看到陳傳席先生明朗萬物后的心靈釋然,以及“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淡定與操守。先生更多關注生命的體驗和精神的覺醒,沒有在筆墨技巧和形式方面做過多的經營,他筆下的山水等物象,多以枯筆煙墨點染,可謂洗盡鉛華,道心自具。
在創作《世外風云任卷舒》后,興致未盡,于是他又提筆補款:“余于讀書之余揮毫點染,故工拙不計,殘整無慮,唯寄情懷耳!覽者識之也。丁亥,陳傳席又記。”其實,這類讀書之余的興到之筆,往往信筆揮灑,一任真情傾瀉,更見出先生的性靈與襟懷,而這不也正是一種理想的創作方式和值得珍視的適意狀態嗎?書畫本是心手相應的精神產物,“書,如也。心手不可相欺。”畫亦如此。陳傳席先生本是性情肝膽中人,其畫作蕭然于筆墨之外的,是那份超然襟懷和磊落疏闊之情。
這次刊出陳傳席先生的畫作,清新雅健,格高思逸,士人情趣濃厚,有深沉的詩意,寄寓著先生諸多的人生體驗和邁往之志。對于他的畫作,即便是繁復的解讀,也難以盡顯他豐富的心靈世界,深衷地祝愿先生畫筆永青、詩興長盛。
作者簡介:
程波濤,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所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