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新密打虎亭漢代壁畫墓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遺跡,此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裝飾豪華,墓室內主要繪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和墨色壁畫,堪稱我國漢代繪畫藝術的最美地下博物館,對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打虎亭 漢代壁畫墓 沉穩絢爛 厚重 樸素
一、概述
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兩座重要墓葬遺跡,其西墓為畫像石墓,東墓為壁畫墓,兩座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裝飾豪華。特別是壁畫墓,墓室內繪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和墨色壁畫,其壁畫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全國都屬罕見,堪稱我國漢代繪畫藝術的最美地下博物館,對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壁畫墓的壁畫在表現內容上主要有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日常情景畫、死后臆想升仙的天界畫和山水禽怪裝飾畫,表現手法上主要有重彩畫法和墨色畫法兩種。下面我們從具體畫面上來分析一下兩種壁畫形式的表現內容和藝術特色,以期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有所幫助和啟發。
二、千年丹青、百味人生——重彩壁畫分析
重彩畫主要分布在中室甬道兩側,中室四周墻壁和中室券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室南、東、北壁中上部的《車騎迎賓圖》、《主賓授受禮品圖》、《宴飲百戲圖》長卷壁畫。《車騎迎賓圖》東西長1.42米,上下寬0.64米,壁畫表現的是墓主人乘車帶領家人隨從出門迎接車馬賓客時的情景,畫面場面宏大,氣氛熱烈,畫面把東漢時期上層官僚地主階級迎接賓客和車騎出行時奢華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體上來說,人物和馬匹刻畫生動傳神,形象簡練概括,主次安排合理有度、聚散得當,色彩沉穩絢爛,體現了我國漢代時期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特別是畫面的色彩表現,從暈染到設色都已比較成熟,畫中所使用的顏料主要以天然礦物色為主,色彩主要有石墨、鉛白、朱砂、朱膘、石青、石綠、石黃等,這些顏色雖因時間和環境因素有所剝落,但顏色色質依舊絢麗燦爛,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中室的東壁中上部是《主賓授受禮品圖》,畫面南北長3.06米、上下寬0.68米,畫中人物大致分上下兩組,描繪了眾多男女主賓和侍從交接受授各種禮品的場面。人物或站或坐,布局合理恰當,這幅作品在人物神態的刻畫上更加生動,人物的服飾和造型刻畫也細致入微,色彩也更加絢爛。中室北壁中上部的《宴飲百戲圖》是整個墓室壁畫的精要所在,面積與《車騎迎賓圖》基本相同,在目前所發現的漢代墓室壁畫中也堪稱精品之作,畫面描繪了墓主人與許多親友賓朋一起觀看歌舞雜技表演的情景,畫面人物眾多,主次安排合理適度,氣勢龐大恢宏,特別是歌舞雜技表演者形象生動傳神,富有意趣。這三幅人物長卷畫的上下兩部分分別用兩組黑、紅、白相間的二方連續的圖案分割開,上部延伸到穹頂和東墻;下部是四五組形象較大的人物組合畫。
這些人物組合畫有大有小,三五人一組。人物身高約1米左右,描繪的大多是侍女形象,她們的衣著打扮大都頭梳發髻插簪或扎綢帶,上身穿短衣,腰束長裙,外披斗篷,下露褲腿和鞋。每個侍女手中或端有或持有物品作行走姿態。她們有的黑衣白裙,有的黑衣紅裙,有的紅衣白裙,色彩對比沉著絢爛,形神刻畫簡約傳神,生動有趣,畫面中大量朱砂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絢爛多彩。
在中室甬道頂部、中室東段頂部和中室東壁券部下的山墻上部畫有表現冥界的異禽怪獸圖案、藻井圖案和墓主人臆想之后升天的情景畫。中室東段頂部的彩色壁畫最為集中也最為精彩,整個穹頂的繪畫共分三部分。中間部分為東西向一排七個藻井圖案,有的是幾何紋圖形,有的是花瓣紋圖形,大都用紅、褐、黑等不同顏色繪出,為我們研究中國早期天頂藻井裝飾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參考。藻井圖案的南北兩側分別繪制了兩組14幅獨立并排的異禽怪獸條幅,每幅條幅間都用二方連續圖案隔開。條幅繪制有奔虎、奔鹿、立熊、飛鳥、仙人等內容。色彩以黑、棕褐、朱紅為主,整體色彩感覺沉穩熱烈厚重,代表了我國漢代繪畫基本的審美傾向。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側西起第六幅條幅的下部還繪制了一幅二《力士相撲圖》,人物形象簡潔生動、粗獷奔放。此外還有《仙人騎馬圖》、《仙人追虎圖》、《虎熊相斗圖》、《巨龍吞虎圖》等,場面宏大復雜,形象塑造簡練生動,場面驚險,色彩鮮艷沉郁,體現了我國漢代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巧、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中室東壁券頂下的彩色壁畫表現了許多仙人圍聚于山林云氣間的情形,作品在白墻上先以土黃打底,然后用棕黑、朱紅、白等顏色繪成。幾組仙人或圍坐在樹下、或圍坐在草地上、或圍坐在云氣篝火旁,人物表現生動自然,色彩同上述作品一樣沉穩熱烈。相關的彩色壁畫還有中室甬道頂部券頂,其風格題材與上述作品類似,茲不贅述。
三、醇厚的樸素美和簡約的形式美——墨色壁畫分析
墨色壁畫主要繪制在前室甬道、前室、中室甬道、南耳室甬道、南耳室、東耳室甬道、東耳室、北耳室甬道、北耳室以及北耳室的券頂和墻壁上,各部位的墨色壁畫的內容與彩色壁畫基本相同。
表現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情景畫有前室甬道兩側的“墓主人迎賓圖和女主人迎賓圖;畫于南耳室甬道與南耳室內的是《車馬圖》,畫面上有數匹馬、數輛軺車和幾個飼養人。飼養人有的在喂馬、飲馬,有的在用鍘刀鍘草,生活氣氛十分濃厚。東耳室甬道和東耳室內描繪的是《庖廚圖》,畫中用人在殺豬宰羊,旁邊有一個掛滿肉塊的肉架,有人在釀酒,有人在井邊淘米、洗菜,有人在灶臺旁燒火做菜,有人在往宴會處端送東西,場面十分熱鬧,這不禁讓人聯想起了古代社會上層貴族奢華排場的日常生活。繪于北耳室甬道和北耳室內的是主人和賓客《宴飲圖》,墓主人和賓朋圍坐在中間,周圍有許多男、女侍奉招待,旁邊有許多男女侍從不斷地往宴會處送飯送菜,人物周邊還有屏風、幾案、衣柜等家庭用具,這幅作品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墓主人氣派的宴會場面還是可見一斑。
表現墓主人臆想死后升仙的繪畫主要集中在北耳室頂部和東耳室頂部,北耳室券頂的壁畫保存的比較完好。其畫面布局和內容與中室券頂的彩色壁畫有相似之處,只是規模稍小。中間有三幅南北方向的藻井圖案,圖案東西兩側分別畫有三幅異禽怪獸圖,有奔虎、奔鹿、飛鳥和仙草等;東耳室頂部的相關壁畫有兩虎環奔圖、奔狼、奔獸等。各耳室甬道頂部主要描繪了一些云氣紋和異禽怪獸畫等,形式上與其他相關壁畫雷同。
整體上看來,墨色壁畫的表現手法有些模仿畫像石墓石刻效果,在白色墻壁上先以濃墨線勾勒外形輪廓,再對形象進行淡墨平涂填充,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簡潔樸素,也有一種單色版畫的效果,很有特色,十分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四、打虎亭壁畫墓對當代中國畫藝術創作的啟迪
東漢時代離我們已經遠去了近兩千年,古代社會許多方面的發展情況因為資料的匱乏使我們很難弄清楚,打虎亭漢代壁畫墓不僅為我們研究漢代社會的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生產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為我們研究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也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財富。通過打虎亭漢代壁畫墓的研究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了漢代繪畫藝術的基本面貌和技藝水平,特別是對壁畫繪制方法和礦物色運用的研究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傳統重彩畫的美感和魅力,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研究、發展和振興中國工筆重彩畫的決心和勇氣。我們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對于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博采眾長,西為中用,更應從優秀傳統繪畫中汲取營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有所發展又始終保留我們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們相信,在當前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中國畫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工筆重彩畫一定會得到新的振興。
參考文獻:
[1] 安金槐.打虎亭漢墓[M].香港:香港國際出版社,1999
[2]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牛金梁,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國畫教學。